茶道与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二 )


茶道蕴含的道家精神 , 更直接的是对自然之趣的追求 。 老子《道德经》说:“人法地 , 地法天 , 天法道 , 道法自然 。 ”道家认为道是自然而然的 , 这种观念也渗透到茶道中 。 朱权《茶谱》说:“然天地生物 , 各遂其性 , 莫若叶茶 , 烹而啜之 , 以遂其自然之性也 。 ”马钰《长思仙·茶》词云:“一枪茶 , 二旗茶 , 休献机心名利家 , 无眠为作差 。 无为茶 , 自然茶 , 天赐休心与道家 , 无眠功行加 。 ”体现出淡泊无为的思想与“自然”主义 , 在大自然的环境中饮自然之茶 , 并在饮茶中寻求对自然的回归 , 也就是天人合一、返朴归真 。 在茶事中 , 主张用本地之水煎饮本地之茶 , 强调茶与水的自然之道 。 品茶时 , 茶人强调“独啜曰神” , “独品得神” , 追求天人合一 , 进入物我两忘的意境 。
道家主张静修 , 而茶是清灵之物 , 通过饮茶能使静修得到提高 , 所以茶是道家修行时的必需之物 。 道家把“静”看成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 。 静虚则明 , 明则通 。 “无欲故静” , 人无欲 , 则心虚自明 , 因此道家讲究去杂念而得内在之精微 。 《老子》云:“致虚极 , 守静笃 , 万物并作 , 吾以观其复 。 夫物芸芸 , 各复归其根 。 归根曰静 , 静曰复命” 。 《庄子》说:“水静则明 , 而况精神 。 圣人之心 , 静乎 , 天地之鉴也 , 万物之镜也” 。 老庄都认为致虚、守静达到极点 , 可以观察到世间万物成长之后 , 各自归其根底 。 归根称之为静 , 静就是复原生命 。 精神进入虚静状态 , 就能洞察一切 , 可以像明镜一样反映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 。 《庄子》又说:“夫虚静恬淡 , 寂寞无为者 , 万物之本也” 。 “以虚静推于天地 , 通于万物 , 此谓之天乐” 。 如果人们能够以虚静空灵的心态去沟通天地万物 , 就可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 也就是“天乐”的境界 。 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入静” , 将“入静”视为一种工夫 , 一种修养 。 只有素朴虚心 , 静养人生 , 提升悟性 , 才能更好地享受大自然的赐予 , 达到“无我”的境界 。
道家在养生修炼过程中 , 发现茶叶自然属性中的“静” , 与道家学说中的“虚静”有相通之处 , 于是就将道家的思想追求融入茶事活动 。 赖功欧的《茶哲睿智》认为 , 在品饮过程中 , “人们一旦发现它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 , 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 成为一种实然形态 。 ”所以道家对中国品饮的艺术境界影响尤为深刻 。 “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 , 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 , 一切都要极其自然而真挚 。 因而必须先行‘入静’ , 洁净身心 , 纯而不杂 , 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 , 亦即畅达对象之中 , 不禁‘品’出茶之滋味 , 而且‘品’出茶的精神 , 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 。 ”[2]这说明道家学说密切关系到中国茶道“静”的精神形成 , 使得中国茶道虚静空灵 , 美学境界深幽恬明 。 茶人的品茶审美过程其实是茶人修身养性的过程 , 是茶与心灵的对话 , 是茶人的返璞归真 。 庄子所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 而不傲倪于万物” , 这也是中国茶道审美追求的境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