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夫茶是肠胃杀手( 三 )


茶垫 , 比茶盘小 , 是用来置冲罐的 , 也有各种各样 , 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 。 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 , 使茶不易冷 。 茶垫里面还要垫上一层“垫毡” 。 “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 , 它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 , 之所以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 , 是为了保证不生异味、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 , 以免壶里积水 。
水瓶与水钵是用来贮水烹茶的 。 水瓶 , 修颈垂肩 , 平底 , 有提柄 , 素瓷青花者最好 。 也有一种束颈有嘴 , 饰以螭龙 , 名叫螭龙樽的 , 也属上乘之品 。 水钵用来贮水以备烹茶之用 , 大小约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 , 款式也很多 。 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两条金鱼在钵底 , 当人们舀水时,搅动了水 , 这金鱼好像也随着游动似的 , 十分有趣 。 但是这东西现在已经少见了 , 一般多是素瓷青花 , 放置在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 , 舀水时才郑重其事地揭盖舀水 。
红泥小火炉 , 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十分好看,形式各异 。 特点都是长形 , 高六七寸 , 置炭的炉心深而小 , 这样使火势均匀 , 省炭 。 小炉有盖和门 , 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 , 既节约 , 又方便 。 除此之外 , 还要“砂铫” , 以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 , 俗称为“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 。 水一开 , 小盖子就会掀动 , 发出一阵阵悦耳的声响 。 不过 , 现在的人对工夫茶具已经没有那么考究了 。 再不像过去一定要用优质木炭或者榄核炭和泥炉来烧水 。
三、冲泡程式
工夫茶之冲法 , 有一套十分繁琐的程序 。 按过程 , 是治器、纳茶、候汤、冲茶、刮沫、淋罐、烫杯、酾茶等 。
治器包括:生火、掏火、煽炉、洁器、候水、淋杯六个动作 。
“候水”、“淋杯”就是等砂铫中的水飕飕作响一阵子之后 , 声音突然变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 , 即将砂铫提起 , 淋罐淋杯 , 再将砂铫置炉上 , 然后 , 开始纳茶:打开茶叶 , 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 , 分别粗细 , 将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 , 再将细未放在中层 , 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 。 因为细未是最浓的 , 多了茶味容易发苦 , 同时也容易塞住壶嘴 。 分别粗细放好 , 就可以使茶色均匀 , 茶味逐渐发挥 。 纳茶需适量 , 每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 , 放有七成茶叶就足够了 。 如果太多 , 不但泡出的茶太浓 , 味带苦涩 , 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 , 如果用开水泡过之后舒展开来,就变得很大,连水也冲不进去 。 但太少则泡不出味道来 。
《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 , 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一沸 。 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 。 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 , 谓之百寿沸;若水面浮珠 , 声苦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 。 ”这个时候 , 正好提铫冲茶揭开茶壶盖 , 将滚汤沿壶口壶边冲入 。 切忌直冲壶心 , 否则谓之冲破“茶胆” , 使茶味苦涩 。 冲时提壶要高 , 谓“高冲低酾” 。 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 , 使茶的香味更快挥发 , 而茶素中的单宁则来不及挥发 , 这茶就没什么苦涩味了 。 冲水一定要满 , 使茶叶浮起 , 然后提壶盖 , 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 , 然后盖好壶盖 , 再以开水淋于壶上 , 谓之“淋罐” 。 淋罐有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 , 迫使茶香迅速挥发;二是小停片刻 , 罐身水分全干即是茶热;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 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 , 目的是使杯子也热 , 不要让热腾腾的茶冲在冷冰冰的杯子上 , 影响香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