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茶文化的核心是茶道
目前 , 关于茶文化的许多名词术语存在一些模糊甚至是混乱的认识 , 茶艺界有许多人常常将茶道、茶德、茶艺混为一谈 , 弄不清茶道和茶艺的区别 , 如有的叫茶艺馆 , 有的叫茶道馆 。 有的称茶艺表演 , 有的称茶道表演 。 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 , 加以界定 , 以求取得统一的认识 。 我们先来讨论一下茶艺、茶道和茶德问题 。 茶艺“茶艺”一词最早出现于七十年代的台湾 。 当20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出现茶文化复兴浪潮之后 , 开1978年酝酿成立有关茶文化组织的时候 , 接受台湾民俗学会理事长娄子匡教授的建议 , 使用“茶艺”一词 , 成立了“台北市茶艺协会”、“高雄市茶艺学会” 。 1982年又成立“中华茶艺协会” 。 各种茶艺馆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 茶艺一词被广泛接受 , 而且也传播至港澳和大陆 。 至于为什么要称茶艺 , 台湾茶文化专家范增平先生在第二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宣读的《茶文化的传播对现代台湾社会的影响》论文中指出:当时为了弘扬茶文化、推广品饮茗茶的民俗 , 有人提出使用“茶道”一词 。 但是有人认为“茶道”虽然中国自古已有之 , 却已为日本专美于前 , 如果现在继续使用“茶道”恐怕引起误会 , 以为是把日本茶道搬到台湾来 。 另一个顾虑是怕提出“茶道”过于严肃 , 中国人对于“道”字特别庄重 , 比较高高在上的 , 要民众很快就普遍接受可能不容易 , 于是提出“茶艺”这个词 。 经过一番讨论 , 大家同意才定案 。 “茶艺”就这么产生了 。 然而什么是茶艺?各家的解释还是见仁见智并无统一而明确的定义 。 如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 , 将艺术溶于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 , 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 。 ”(季野:《茶艺信箱》98页 , 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出版)范增平先生认为:“茶艺包括两方面 , 科学和人文的 , 也就是 , 一、技艺 , 科学地泡好一壶茶的技术 。 二、艺术 , 美妙地品享一杯茶的方式 。 中国茶艺之美是属于心灵美 , 欣赏茶艺之 , 是要把自我投入整个过程当中来观察整体 。 ”(范增平:《台湾茶文化论》280页 , 台湾碧山岩出版公司出版)台湾茶艺专家蔡荣章先生认为:“‘茶艺’是指饮茶的艺术而言 。 ……讲究茶叶的品质、冲泡的技艺、茶具的玩赏、品茗的环境以及人际间的关系 , 那就广泛地深入到‘茶艺’的境界了 。 ”(蔡荣章:《现代茶艺》202页 , 台湾中视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出版)蔡先生还认为:“茶叶的冲泡过程不只是把茶叶的品质完美发挥的技艺 , 本身也是一种发展个性的表演艺术 。 借着泡茶、品茗的过程 , 因为必须专心一致才能将茶泡好 , 才可以体会茶的境界 , 而且要有秩序帮能表现美感与主客良好的关系 , 结果达到了修身养性与敦睦人伦的社教功能 。 ”(同上 , 197页)北京的茶文化专家王玲教授认为:“茶艺和茶道精神 , 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 , 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 是指艺茶的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 ”(王玲:《中国茶文化》87页 , 中国书店出版)陕西的作家丁文先生认为:“茶艺是指制茶、烹茶、饮茶的技术 , 技术达到炉火纯青便成一门艺术 。 ”“茶艺是茶道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 ”(丁文:《中国茶道》46页、49页 , 陕西旅游出版社出版)浙江湖洲的茶文化专家寇丹先生在综合各家学说之后 , 认为茶艺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茶艺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方法和探讨茶叶的原理、原则 , 以达到物质和精神全面满足的学问 。 狭义的茶艺是如何泡好一壶茶的技艺和如何享受一杯茶的艺术 。 ”(《茶艺初论》 , 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4期)我们赞成按狭义的定义来理解 , 通俗地说 , 茶艺就是泡茶的技艺和品茶的艺术 。 其中又以泡茶的技艺为主体 , 因为只有泡好茶之后才谈得上品茶 。 而泡茶又不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 , 正如丁文先生所说 , 技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便成为一门艺术 。 因此 , 我们不但要科学地泡好一壶茶 , 还要艺术地泡好一壶茶 。 也就是说 , 不但要掌握茶叶鉴别、火候、水温、冲泡时间 , 动作规范等等技术问题 , 还要注意冲泡者在整个操作过程中的艺术美感问题 , “欣赏茶艺的沏泡技艺 , 应该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 包括境美、水美、器美、茶美和艺美 。 ”“茶的沏泡艺术之美表现为仪表的美与心灵的美 。 仪表的沏泡者的外表 , 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 , 通过沏泡者的外表 , 包括容貌姿态、风度等;心灵是指沏泡者的内心、精神、思想等 , 通过沏泡者的设计、动作和眼神表达出来 。 ”(童启庆:《习茶》110页 , 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诚如蔡荣章先生所说 , 茶叶冲泡过程“本身也是一促发展表演艺术 。 ”如果茶艺馆的从业人员了解这一点 , 就不会将自己等同于一般饮食服务员 , 而是自觉在从事一项普及茶文化知识、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活动 , 是项很有意义的社会工作 。 那么 , 茶艺与茶道有什么区别呢?茶艺与茶道是什么关系呢?茶道 王玲教授在其著作《中国茶文化》第二编“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 , 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 , 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 有道而无艺 , 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 , 节则无精、无神 。 ……茶艺 , 有名 , 有形 , 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 , 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 , 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 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 茶艺与茶道结合 , 艺中有道 , 道中有艺 , 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 ”蔡荣章先生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 , 则使用‘茶艺’ , 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 , 则使用‘茶道’ 。 ”“指导‘茶艺’的理念 , 就是‘茶道’ 。 ”(蔡荣章:《现代茶思想集》410、408页 , 台湾玉川出版社出版)我们认为 , 王玲教授和蔡荣章先生的这些话已经将茶道、茶艺的区别和关系讲得很清楚 。 茶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 , 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 , 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 。 因此 , 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 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 ”(陈香白:《中国茶文化》59页 , 山西人民出版社)不过 , 以这样的高度来要求茶人毕竟过于严格和空乏 , 常人不易掌握 , 一些茶艺大量和专家们便以精练的哲理语言加以概括 , 提出许多茶道的基本精神 , 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 。 这些基本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要求 , 亦称为茶德 。 早在唐代 ,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就指出:“茶之为用 , 味至寒 ,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即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 , 陆羽已经对饮茶者提出品德要求 , 喝茶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 。 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可雅心” , “以茶可行道” 。 可见 , 早在唐代就已经喝茶有道了 。 可以将刘贞亮提出的茶德视为对诗人皎然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三饮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尔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诠释和充实 。 由此可见 , 茶道应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陆羽时期 , 当然 , 它还不如后代如日本这茶道那么明确具体 。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从唐代开始 , 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 , 到了宋代 , 日本开始种植茶树 , 制造茶叶 。 但要一直到明代 , 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 他明确提出 “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 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 , 彼此思想沟通 , 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 , 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 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 , 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 , 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 , 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 , 给人以熏陶 。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 , 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 , 较为缺乏一各宽松、自由的氛围 。 朝鲜茶礼――清、敬、和、乐 朝鲜与中国土相连 , 自古关系密切 , 中国儒家的礼制思想对朝鲜影响很大 。 儒家的中庸思想被引入朝鲜茶礼之中 , 形成“中正”精神 。 创建“中正”精神的是草衣禅师张意恂(公元1786-1866年) , 他在《东茶颂》里提倡“中正”的茶礼精神 , 指的是茶人在凡事上不可过度也不可不及的意思 。 也就是劝要有自知之明 , 不可过度虚荣 , 知识浅薄却到处炫耀自己 , 什么也没有却假装拥有很多 。 人的性情暴躁或偏激也不合中正精神 。 所以中正精神应在一个人的人格形成中成为最重要的因素 , 从而使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 使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 这种人才能称得上是茶人 , 中正精神也应成为人效中的生活准则(尹炳相:《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 , 载于《农业考古》1997年2期) 。 后来韩国的茶礼归结为“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四个字 , 也折射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由此亦可见 , 朝鲜的茶礼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 中国茶德――廉、美、和、敬 和韩国的茶礼一样 , 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 。 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 , 但宗教色彩不浓 , 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 , 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 , 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 , 不断加以发挥创造 , 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 。 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 , 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 , 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 , 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 , 妥用茶艺 , 为茶人修养之道 ” 。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 , 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 , 美真康乐 , 和诚处世 , 敬爱为人 。 具体内容为:
推荐阅读
- 文人茶艺
- 日本茶道“寻根”中国径山寺
- 茶道精神——清、经、易、真,哪些茶叶属于绿茶
- 茶艺的六要素是什么?
- 铁观音茶艺述评,勿忘我茶
- 中国茶道与佛教思想,白茶价格
- 晚唐茶道的主流形式-点茶,花茶的种类是根据什么命名的
- 茉莉花茶茶道,松萝
- 茶艺:七义说
- 闽北茶谚: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