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必须通过开水冲泡才能为人们所享用 , 水质直接影响茶汤的质量 , 所以中国人历来非常讲究泡茶用水 。 自古茶人就强调:“水为茶之母” , 因为水中不仅溶解了茶的芳香甘醇 , 而且溶解了茶道的精神内涵、文化底蕴和审美理念 。 烹茶鉴水 , 也就成为是中国茶道的一大特色 。 在选水时以清澈甘冽的泉水为佳 , 在生活中可选用矿泉水和纯净水来泡茶 。 (一) 古代对水的认识周秦时的哲学家们说:“天一生水” , 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它变化而生成的 , 把水看作是万物之母 。
老子说:“上善若水 ,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 ”水 , 成为哲人理想人格的化生 。 孔子说水具有德、义、道、勇、法、正、察、善、志九种美好的品行 。 据《荀子》记载 , 一次 , “孔子观于东流之水” , 子贡问他说:“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 何也?”孔子回答说:“水 , 滋润万物而不向万物索取什么 , 这是‘德’;虽然也有高下曲折的时候 , 但总是循着一定的河道流淌 , 这是‘义’;浩浩荡荡 , 不舍昼夜 , 好象有所追求 , 这是‘道’;高谷深峡 , 奔腾而下 , 无所畏惧 , 这是‘勇’;可以作为衡量事物持平与否的标准 , 这是‘法’;持器物取水 , 器盈须止 , 否则自溢 , 不可多得 , 这是‘正’;润物无声 , 精妙细微 , 无所不至 , 这是‘察’;能够选择洁净的源泉和注入处 , 这是‘善’;自源头流出而百折不回 , 这是‘志’” 。 孔子把人类的各种美德赋之于水 。
唐代以前 , 人们对水的认识 , 大多是在对仙人生活描写中得以体现 。 屈原的《离骚》中认为仙人是:朝饮木兰之坠露兮 , 夕餐秋菊之落英 。 汉代 , 人们认为海上有三座仙山—蓬莱、方丈、瀛壶 。 在这三座山上 , “上有仙人不知老 , 渴饮甘泉饥食枣” 。 从中说明 , 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水质有甘苦、清浊、高低之分 。
唐代开始 , 随着茶品的增多 , 人们对茶的色、香、味要求的不断提高 , 对水品有了较高的要求 。 据唐代张又新《煎茶水记》记载 , 唐代的刘伯刍 , 提出宜茶水品七等 , 扬子江南零水第一;无锡惠山寺石水第二;苏州虎丘寺石水第三;丹阳县观音寺水第四;扬州大明寺水第五;吴松江水第六;淮水最下,第七 。 又传说陆羽分天下之水为二十等 , 以庐山康王谷帘水为第一 。
唐代以后 , 人们关于水质高低鉴别有许多记载 。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写到“古人品水 , 虽曰中零、惠山为上 , 然人相去远近 , 似不易得 。 但当取山泉之清洁者 , 其次井水之常汲者为可用” 。 并且认为“水以清、轻、甘、洁为美 。 ”明代田艺衡的《煮茶小品》分十部分 , 即:源泉、石流、清寒、甘香、宜茶、灵水、异泉、江水、井水、绪谈 。 对饮茶用水进行系统论述 。 清代 , 根据陆以湉《冷庐杂识》记载 , 乾隆皇帝每次出行 , 都带一个特制的银质小方斗 , 精量各地泉水 , 品出各地泉水的质量高低 , 结果认为北京颐和园西山玉泉山水最轻 , 定为“天下第一泉” 。 (二) 水的品质要求明人许次纾在《茶疏》中说:“精茗蕴香 , 借水而发 , 无水不可与论茶也 。 ”古人认为茶的特性——色、香、味必须依靠好水才能显现 。 水的品质对茶汤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 明代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指出:“茶性必发于水 , 八分之茶 , 遇水十分 , 茶亦十分;八分之水 , 试茶十分 , 茶只八分耳”确是的经验之谈 。 俗称“龙井茶 , 虎跑水”、“扬子江心水 , 蒙山顶上茶” , 皆是古人为之追求的茶与水的最佳组合 。
推荐阅读
- 陈宇荣称赞安溪铁观音的制作技艺,网上买茶叶
- 在杨老师的茶馆里学习茶艺,金骏眉茶的功效
- 怎样选择水杯?
- 泡茶之择水篇
- 益阳鹤山区茶美人 展示技艺,如何自制减肥茶
- 百余名读者在丝竹声中学习茶艺,普洱茶的保存
- 台湾省新党主席俞木明在武夷山学习茶艺,普洱茶喝法
- 如何选择水族箱灯管
- 水族箱中如何正确的选择水草
- 成千上万的留守儿童在夏令营学习茶道,茉莉花茶是绿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