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茶技艺-择水( 三 )


饮茶用水的清 , 这是古人最基本的要求 , 以清为首 , 才能做到活、轻、甘、冽 。 直到今天 , 我们对日常饮用水的最低要求也还是如此 。 煎茶的水要活 , 这在古人有深刻的认识 , 并常常赋之以诗文 。 苏东坡有一首《汲江煎茶》诗 , 前四句诗:
活水还需活火烹 , 自临钓石取深清 。
大瓢贮月归春瓮 , 小勺分江入夜瓶 。
南宋胡仔在《绍溪鱼隐丛话》中说:“此诗奇甚!茶非活水 , 则不能发其鲜馥 , 东坡深知此理矣!” 田艺衡说:“泉不活者 , 食之有害 。 ”水虽然以有源有流为活水 , 但如激流瀑布之水 , 古人也不主张用来煎茶 , 这在陆羽《茶经》中已经指出 , 田艺衡也说:“泉悬出为沃 , 瀑溜曰瀑 , 皆不可食 。 ”古人说这种水“气盛而脉涌” , 没有中和淳厚之气 , 与茶之皆不相合 。 煎茶用水还要以轻为好 。 古人所说的水之轻、重 , 和现代科学中所说的软水、硬水有相似之处 , 古人得之于直观 , 现代科学中的软水、硬水则是通过化学分析手段来鉴别的 。
现代科学中 , 每升水含有八毫克以上钙镁离子的称为硬水 , 反之为软水 。 实践证明 , 用软水泡茶 , 茶汤的色、香、味三者俱佳 , 用硬水泡茶 , 则茶汤变色 , 香、味也大减 。 水的轻、重 , 还应包括水中所含其他矿物质成分的多少 , 如铁盐溶液、碱性溶液 , 都能增加水的重量 。 用含铁、碱过多的水泡茶 , 茶汤上会浮起一层发亮的“锈油” , 使人产生不快感 , 茶汤味也会变涩 。 现代科学还证明 , 自然界中的水 , 只有雪水、雨水为纯软水 , 所以古人喜欢用这种“天泉”煎茶 , 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 而水质较好的泉水、江水等 , 虽然不是纯软水 , 但它们所含杂质除碳酸氢钙和碳酸氢镁以外 , 没有或很少有其它矿物质 , 同时 , 上述碳酸氢钙、碳酸氢镁在煮茶时 , 经高温又可分解沉淀 , 形成“水垢”沉入壶底 , 这样也变成了软水 。 由此看来 , 古人论水质的优劣以水的轻重为一重要标准 , 是很有道理的 。
清代人最讲究以水的轻、重来辨别水质的优劣 , 并以此鉴别出各地水的品第 。 玉泉水早在明代就很著名 。 明焦竑《玉堂丛语》记载:“黄谏尝作京师泉品:郊原玉泉第一 , 京城文华殿东大庖井第二 。 ”今天 , 由于地下水位的下降 , 玉泉山泉水已经枯竭 , 唯有泉水池边石上的“天下第一泉”数字尚依稀可辨 。 当时饮用玉泉水 , 还有“以水洗水”之说 。 乾隆皇帝出巡时以玉泉山水随行 。 “然或经时稍久 , 舟车颠簸 , 色味或不免有变 , 可以他处泉水洗之 , 一洗则色入古焉 。 ”洗的方法是 , 以容量较大的器具 , 装若干玉泉水 , 在器壁上做上记号 , 记住分寸 , 然后倾入其它泉水 , 加以搅动 , 搅后待静止 , 这样 , 则“污浊皆沉淀于下 , 而上面之水清澈矣 。 ”因为“他水质重 , 则下沉 , 玉泉体轻 , 故上浮 , 提而盛之 , 不差锱铢 。 ”(《清稗类钞》)这是借助于水质轻重的不同来以水洗水 。 唐代陆羽能辨别扬子江南零水真伪 , 向来人们认为不可思议 , 实际上也是用的这种方法 。 李季卿在扬州遇见陆羽 , 让陆羽用扬子江南零水煎茶 , 这水是李季卿令他的仆人划着小舟去江中心取来的 , 由于江水汹涌 , 一叶小舟摇荡不止 , 等到了岸边 , 水只剩下一半 , 这仆人害怕水不够用 , 又懒得重返江心再汲 , 于是就舀了一些岸边的水掺和到里面 。 陆羽用勺子舀起一勺 , 扬了扬说:“这水倒是江水 , 但不是江中心的南零水 , 和岸边江水相似 。 ”仆人不认错 , 说:“我划船深入江心 , 见到的人很多 , 难道是假的吗?”陆羽没再多说 , 待了一会 , 水已静止 , 于是让人把水倒入另一贮水器中 , 倒掉一半时 , 陆羽让不要再倒了 , 说“这个地方为止 , 才是南零水 。 ”仆人“蹶然大骇” , 赶快伏地请罪 , 说出了事情的原委 , 并说:“处士之鉴 , 神鉴也 。 ”现在我们明白了陆羽是用水质轻重不同的办法来鉴别不同的水 , 也就觉得不是那么神秘莫测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