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件艺术品,龙、凤团饼博得不少诗人的赞扬 。 如:"莆阳学士蓬莱仙,制成月团飞上天","携将天上小团月,来访人间第二泉" 。 宋朝贡茶一味求贵,而该朝文人一味求雅 。 斗茶游戏风靡上流社会,就连茶名也十分文人化 。 今之论茶讲几等几级,而彼时茶名追求形象生动、寓意吉祥 。 如《宣和北苑贡茶录》内所载品名就有龙团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乙夜清供、承平雅玩、龙凤英华、启沃承恩、雪英、玉华、寸金、万春银叶、玉清庆云、瑞云祥龙、长寿玉圭、太平嘉瑞、龙苑报春、琼林毓粹、浴雪呈样、晹谷先春等等 。 读这些茶名便惊佩宋代文人对此是"匠心独运" 。 茶道既向王道倾斜,便失去茶道之质朴真诚 。 可以说,宋人发展了茶道,但也背离了陆羽开创的茶道之精神 。 迨至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明太宗朱元璋下诏,罢造龙凤团茶,"惟令采芽茶以进" 。 中国封建时代政治风气的特点是以皇权为核心,"上之所好,下必盛焉" 。 皇帝打一个喷嚏,全国准定感冒 。 朱元璋的话导致饼茶衰微、散茶崛起,伴随而来的是制茶法的革新,炒青法取代了蒸青法 。 当然,不能夸大朱元璋的作用,准确地说是他的"旨意"反映了客观实际,因为在元代就处于饼茶和散茶共存、蒸青和炒青共存的状态 。 如何炒青?明人许次忬在《茶疏》中讲的十分清楚:生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 。 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 。 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枯焦,不堪烹点 。 炒茶之器,最嫌新铁,铁腥一入,不复有香;尤忌脂腻,害甚于铁,须预取一铛,专供炊饮,无得别作他用 。 炒茶之薪,仅可树枝,不用干叶,干则火力猛积,叶则易焰易灭 。 铛必磨莹,旋摘旋炒 。 一铛之内,仅容四两,先用文火焙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抄转,以半熟为度 。 微俟香发,是其候矣,急用小扇抄置被笼 。 纯绵大纸衬底燥焙,积多候冷,入瓶收藏 。 人力若多,数铛数笼;人力即少,仅一铛二铛,亦须四、五竹笼,盖炒速而焙迟 。 燥湿不可相混,混则大减香力 。 一叶稍焦,全铛无用 。 然火虽忌猛,尤嫌铛冷,则枝叶不柔 。 炒青法是制茶工艺的创新,易操作,成本低,能更好地保存茶的形、色、香、味 。 诗人与茶早已结下不解之缘 。 于是炒青制法也散见于诗歌 。
早在唐代,就已有诗咏炒茶 。 如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中有"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之句,这说明唐代已有炒青法,但多是现采现制以尝新为快,并非普遍情况 。 明末黄宗羲《咏余姚瀑布岭茶》云:"一灯儿女共团圆,炒茶已到更阑后 。 " 因炒法不同及炒后处理方法的不同,而形成六大茶类: 绿茶:品质特点是绿色绿汤,以杀青为制作特点,一般经过杀青、揉捻、干燥3道工序,包括炒青、蒸青、窨花、蒸压4种茶; 黄茶:品质特点是黄色黄汤,制法与绿茶类似,但要经过闷堆或久摊工序,促进变黄; 黑茶:品质特点是叶色油黑或褐绿色,汤褐黄或褐红,一般经过炒青、揉捻、渥堆做色几道工序; 白茶:品质特点是白色茸毛多,汤色浅淡,一般经过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 青茶:品质特点是叶色青绿或边红中青,茶汤澄红色,一般经过萎凋、做青、炒青、揉捻、干燥等工序; 红茶:品质特点是红色红汤,一般经萎凋、揉擒、渥红、干燥4道工序,制茶特点是室温自然变化或热化 。 至此,我国六大茶类齐全 。 明人普及了炒青制茶法,并进而形成六大茶类,这是明人的贡献 。 当然,明人对茶的贡献不止此一端,还有前面提到的景德镇瓷器和宜兴陶器,后面还将叙及
推荐阅读
- 富硒紫阳茶艺之流程
- 台湾工夫茶茶艺
- 潮汕工夫茶茶艺
- 安溪工夫茶茶艺
- 余姚仙茗茶艺步,西湖龙井茶价格
- 个性茶艺,台湾高山茶叶
- 茶道茶道-茶艺表演,什么是斗茶
- 福茶表演茶艺,将军肚茶
- 从茶艺到茶道,还有多长的路?
- 茶艺 有时如人生,老龙井御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