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三法( 三 )


明人对烹茶法的革命 。 明人茶道体现一种务实的创造精神和追求回归自然的美意识 。 烹茶法烹茶指茶叶饮用时的制作方式 。 其变化受制于茶叶制作方法,并与文化形态有关 。 唐代饮饼茶,采用煮茶法;宋代饮团茶和散茶,以煎茶法为主,即煎水不煎茶;明代以后饮炒青散茶,以冲茶法为主 。 当今世界烹茶之法大体仍是这三类,各国各民族根据本国本民族习惯略加变化 。 "烹"一字的含义是烧煮,《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有"以烹鱼肉",又可引申为"杀,或消灭"之意 。 本书"烹茶"指茶叶饮用时操作方式,古今其法不同,或煮、或煎、或冲 。 唐代饮用饼茶,烹茶手续很繁琐,大体说来,要将一杯茶送入腹内得经过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有一定技术难度和艺术性: 第一步是加工饼茶,历经炙、碾、罗三道工序 。 炙就是烤茶,讲究火功恰到好处 。 待茶饼水气蒸发完毕,就碾茶,工具是碾和拂末,碾与今之药碾相似,南宗审安老人命名为"金法曹" 。 茶碾一般木制,规格也小 。 但宋代的蔡襄主张茶碾应用银和铁来制造 。 宋徽宗《大观茶论》提出茶碾"以银为上,熟铁次之" 。 也有用黄金和石料制作 。 范仲淹《斗茶歌》中有"黄金碾畔绿云飞,碧玉瓯中翠涛起",梅尧臣《寄凤茶》中有"石碾破微绿,山泉贮寒洞",丁渭《咏茶》中有"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林逋《烹北苑茶有怀》中有"石碾轻飞瑟瑟尘,乳花烹出建溪春",唐代诗人李群玉《答友寄新茗》有"满火芳香碾曲尘,吴瓯湘水绿花新",等等,这些佳句都是描写碾茶这道工序的 。 碾罢就罗,未落入"合"内,"则"用铜、铁、贝壳、竹木制造,是舀茶用具 。 罗、合、则配套使用 。 唐代的末茶要求米粒状,不是粉,《茶经》说"碧粉缥尘,非末也" 。 第二步是煮茶,包括烧水和煮茶两道工序 。 《茶经》说: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绿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 。 已上水老不可食也 。 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无乃〓(吴注:古暂反)〓(吴注:吐滥反)而钟其一味乎?第二沸出水一瓢,以竹夹环激汤心,则量末当中心而下 。 有顷,势若奔涛溅沫,以所出水止之,而育其华也 。 水烧热有鱼目般气泡出现时,调入适量的盐,尝尝咸淡,尝过的水倒掉,以免浓度加大,太咸就会"〓〓",即没有味道 。 盐水烹茶对于后代清饮者实在费解,唐人习俗如此 。 水汽化如"连珠"涌出时,舀出一瓢,暂且搁置,并用竹夹搅水,用则舀茶末投入漩涡 。 待水煮茶如鼓浪一般,将刚舀的水倒入止沸,以培育茶汤沫饽 。 《茶经》说:沫饽是茶汤精华,薄的叫沫,厚的叫饽,细轻的叫花 。
陆羽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沫饽:如枣花漂漂然于环池之上,又如回潭曲渚青萍之始生,又如晴天爽朗有浮云鳞然 。 其沫者,若绿线浮于水湄,又如菊英堕于尊俎之中 。 饽者,以滓煮之,及沸,则重华累沫,皤皤然如积雪耳 。 《荈赋》所谓:"焕如积雪,煜若春敷(fú)"有之 。 诗人眼中的"花"如枣花、青萍、鳞状云,"沫"如绿苔、菊瓣,"饽"象积雪 。 煮茶如此富有诗意 。 连"花"、"沫"、"饽"都已成为欣赏对象,茶艺也就是诗艺 。 中国其所以有"茶道",与千余年来文人雅士的参与有直接关系 。 茶给诗人以灵感,诗人将茶事诗化 。 茶与酒一样成为永恒题材,讴歌不已 。 第三步是酌茶,就是斟茶,《茶经》要求的工序是:先将汤面如黑云母状的水膜舀出倒掉;再舀一瓢茶汤存入"熟盂"内,作培育沫饽、抑止沸腾用,这一瓢味浓,称之为"隽永";然后一瓢一瓢把茶汤舀入碗内,1升水斟5碗,乘热喝完,斟茶时要使沫饽均匀,否则其味浓的浓、淡的淡 。 唐代描写酌茶的诗有曹邺的《故人寄茶》,诗曰:碧澄霞脚碎,香泛羽花轻 。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 宋人烹茶法与唐人不同之处是只煎水而不煎茶,其法是先在茶盏中放入茶末,注入开水调成糊状,谓之"调膏" 。 茶盏先用热水冲冲,然后注入沸水煎茶,此后逐渐演变成泡茶 。 茶汤也不调盐,开清饮风气之先 。 直到明代,团茶进到散茶,烹茶之法亦由冲饮取代煮饮,摆脱了延续千余年之久的繁琐程序,使茶道能为一般平民百姓接受 。 从简行事并非取消茶道,而是茶道的大众化、生活化,成为家居茶事,列为"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 。 时代变了,明清文人大概也没有宋代文人那种在繁琐程序中回味无穷的雅兴,但仍能以具有时代特色的方式享受饮茶的乐趣 。 当然,一些守旧的文人雅士是不大欢迎这一变革的,认为有损老式烹茶法内在的雅兴,少此一端,则减煞一半风景 。 陈师在1593年写的《茶考》载:"杭俗烹茶,用细茗置茶瓯,以沸汤点之,名为撮泡 。 北客多哂之,予亦不满 。 一则味不尽出,一则泡一次而不用,亦费而可惜,殊失古人蟹眼鹧鸪斑之意 。 "古文人雅士在茶事方面寻找精神享受是全方位的,从择茶、择水到煮水、煮茶,处处有诗意,由煮饮改为冲饮,这一简化自然不大对文人雅士的心思 。 但宋代社会,特别是南宋,赵宋王朝偏安江南,商贸繁荣,城市人口增加,茶事更为普及,达官显贵、佛门僧人、文人雅士这些有闲阶级主宰茶道的局面多少有些改变,城市生活的节奏加快,茶事从简已是平民社会的迫切需要,冲饮法便在这种背景下形成和发展,到明清渐渐取代了煮饮法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