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三法( 四 )


唐代煮饮法至今仍在青藏地区采用,因他们饮的是砖茶,加之因海拔高水烧不开,只有熬煮才能使茶汁浸出,发挥茶之功用 。 今之日本茶道,用的是末茶,煎水不煎茶,其法类似宋代煎茶法 。 日本是经济怪物,生产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人们生活节奏特快,一方面是拼命工作加快餐冷饮,一方面却保留慢条斯理的茶道仪式和费时间的煎茶法,这大概是日本国民心态的反映,他们的箴言是:拼命地工作,尽情地享乐 。 中国烹茶法传遍世界各国,各国烹茶方法不完全相同,大体说来有四种方式:一是日本式,用煎茶法;二是英国式,冲泡法,荷兰、美国、法国等国都用此法;三是蒙古式,煮茶法;四是俄国式,有煎有冲,综合使用 。 据今人研究,单从茶之色、香、味的保存和人体必需微量元素的浸出率上考虑,传统的煎茶法比冲泡法好 。 仅就冲泡而言,若要求茶汤多些维生素C,应以40℃~50℃的水浸泡12分钟为宜;若要求多些氨基酸、多酚等,则以95℃的水浸泡12分钟为宜;若要获取维生素A,则要象我国湖南某些地区,饮了茶水还将叶子嚼下去,因为维生素A不溶于水 。 为了多摄取营养又好喝,水烧至"鼓浪"然后冲泡5分钟还是较为合适 。 冲泡几次较合适呢?据研究,沸水冲泡绿茶,一般第一次即可浸出可溶物总量的50%以上,第二次约为30%左右,第三次为10%左右 。 茶冲2~3次营养成份基本已浸出,多泡等于喝白开水,且有害物质浸出反而有损健康 。
中国茶道发展到现在,少了些自然主义,多了些实用主义 。 为了搞好精神文明建设,茶道作为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亦应继承并发扬光大 。 佐茶法佐茶法乃茶之食用功能的延续,自古有之 。 习俗不同,但不外乎两种方式:清饮配茶点叫单纯式;茶食掺和煮饮,叫混合式 。 30年代林语堂先后在《我的祖国和人民》一书中说:中国人最爱品茶,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 。 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 。 中国人爱饮茶,且已风靡世界 。 人们乐此不疲,不仅仅由于品饮之趣,还由于茶道的生活化,有了佐茶之法,茶之功用得到全面发挥,既可愉悦精神、止渴生津,还可疗病饱腹,成为一日三餐的补充形式 。 茶最早的用途是煮而食之 。 《诗疏》云:"椒树、茱萸,蜀人作茶,吴人作茗,皆合煮其叶以为食 。 " 但此处的茶是作食物论,尚非茗饮之事 。 佐茶法指茶已从食品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饮料后,以食品拌而饮之 。 最早的记载有周公《尔雅》,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 。 欲煮茗茶,先炙令赤色, 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芼之 。 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 此处说的是饮饼茶,且收到解酲和兴奋神经的作用,是地道的茗饮,而非煮而食之 。 但非单纯的清饮,而以葱、姜、桔子佐之 。 陆羽的《茶经》总结了这种烹茶法,并指责这有损茶汤滋味,但他又肯定了煮水一沸时调盐的作法,并为此设计了放盐器具"〓簋" 。 古代还有另一种佐茶法 。 《晋书》载:桓温为扬州牧,性俭,每宴饮,唯下七尊柈茶果而已 。 桓温开以果品佐茶风气之先 。 相传至今,佐茶法不外以上两类 。 当然,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佐茶法亦是同中有异 。 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藏族〓把茶和酥油茶:先熬煮茶叶,滤出茶汁,倒入放有酥油和盐的桶内,搅拌成白色浆汁,即可饮用 。 或茶叶、酥油、盐加水熬煮,搅拌,油茶混合均匀后即可饮用 。 蒙族奶茶:茶叶熬煮后掺入奶子,加上咸盐,即成咸甜可口的奶茶,可配以炒米、酪蛋子,边吃边喝 。 盐腌菜:又称"水茶",云南崩龙族吃茶法 。 方法是将茶树鲜叶采摘后晒萎,然后入篓用盐腌,不日可取出嚼吃,嚼后吐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