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解乾隆年间的黑毛茶散茶

清朝乾隆年间(18世纪),山西曲沃茶商在安化采购原料较嫩的黑毛茶(即陕引)后,就地加工为散茶,分为“芽尖、白毛尖、天尖、贡尖、乡尖、生尖、捆尖”七种 。
天尖:谷雨节后采摘的茶,用八十二、八十四皮篾之中雨筛筛出,踩制而成大包 。
贡尖:分头黄、二黄两种,头黄用六十四皮篾之中雨筛筛出,二黄用五十二皮篾之雨筛筛出,踩制而成大包 。 其时天尖、贡尖用作贡品 。
【详解乾隆年间的黑毛茶散茶】生尖:有原庄生尖(又名上生尖)和捆庄天尖(又名下生尖)之分,不用筛,仅以簸盘拣出大黄叶,即踩制成包,多供销于山西地区 。
捆尖:叶片宽,人工加以蒸、捆、烘焙使成条形,拣去黄叶,呈乌油色,可为生尖拼堆之用 。
芽尖:谷雨前采制最细嫩芽叶,以一百零六皮篾(制茶篾筛圆周一致,每片篾宽基本相同,在编织时以篾片的多少定筛孔的大小,篾片越多,筛孔越小)的小雨筛筛拣,制成1斤1篓的黑茶,每60篓装入篾制的套箱(芽尖与白毛尖又统称为套箱茶) 。 西帮客商多在回籍时以此作为贵重的赠品 。
白毛尖:即芽尖的一种,于谷雨前采制,因叶尖有白色,叶片未展开宛若雀舌,称白毛尖 。 古时商号门前,往往书有“雀舌未经三月雨,龙芽先占一支春”之句 。
芽尖和白毛尖常系谷雨采摘的一芽一叶,白毫显露,是黑茶中的特级 。 茶商略予拣选、簸扬、复烘后,每一斤装一小篓,由茶商购茶结束时随身携带回,作为馈送达官、富商、亲友的高贵礼品 。 但因数量少,未能成为市场交易商品 。
乡尖:又名门市贡 。 由四十四皮篾筛筛出而成 。
天尖以下各茶,质量渐精,都是商品茶 。 乡尖、捆尖因为叶片粗大张开,在筛拣后,尚需蒸软入布袋,两人用足反复滚踩,使片状茶成为粗条或折叠状 。 由于制造费工,成本高,而销区售价又低,民国时期这两种茶已停止生产 。 清末以后主要生产天尖、贡尖、生尖、三种 。 1972年改名为“湘尖”一号、二号、三号,益阳茶厂于1978年至1980年也生产“湘尖”一号、二号、三号 。 1983年仍恢复原名至今 。

茶文化 - www.yinchaba.com/chawenhua 中国茶文化 茶文化知识 茶道文化 茶文化与茶健康 茶叶的功效与作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