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孰知茶道全尔真 , 唯从器具得如此中国饮茶之风源远流长 , 茶从最初神农尝百草的药饮传说逐步演变为社会各阶层民众日常生活的“开门七件事”之一 , 饮料中能与酒抗衡者 , 唯茶耳 。 魏晋风流之际 , 人们已经开始有意识地追求茶之水质、器具、礼仪等 , 茶事更逐渐成为有心人精神层面的乐享 。 唐时陆羽著《茶经》 , 为千年之后的我们见证了唐代饮茶之盛事 。 然而唐风已远 , 千年以前的茶事与现今差距甚大 , 单凭文字记载 , 颇有让今人抓耳挠腮 , 难以理解之处 。
法门寺地宫出土唐室茶具重塑茶事想象
公元873年 , 曾盛极一时的唐王朝已在“国有九破”、“民有八苦”之中风雨飘摇 。 穷奢极欲的唐懿宗刚刚去世 , 懿宗第五子、年仅十二岁的“五哥”被宦官迎立为唐僖宗 。 次年初 , 少年天子在送还佛骨时 , 敕令封闭唐皇室供佛的法门寺地宫之门 , 佛骨舍利与数千件供佛珍宝被埋于地下 。 越明年 , 席卷天下的黄巢起义便如暴风骤雨般袭来 。 古都长安 , 毁于唐末战火 , 每三十年迎送一次的佛骨地宫再无开启之日 , 法门寺珍宝 , 千年来不为人知 。 直至公元1987年 , 政府欲拨款重修法门寺 , 在塔基清理时方发现了被石函封闭的地宫 。
这批珍宝中现世了许多罕见的唐代艺术珍品 , 亦解开不少千年之谜 , 其中成套的唐代宫廷茶具 , 重塑了人们关于唐代茶事的想象 , 与陆羽所载的民间茶具相映成趣 。 在人们一般印象中 , 饮茶器具多以陶瓷为主 , 陆羽所言民间茶具多用竹、木、铜、铁、瓷器 , 亦着重提到茶盏所用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 , 以“邢瓷类银 , 越瓷类玉”、“邢瓷类雪 , 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 , 越瓷青而茶色绿”三点品评白瓷在审美上不如青瓷 。 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这批宫廷茶具却以贵重闪耀的金银器为主 , 茶盏更是颇为少见的琉璃器 , 时价贵比黄金 , 凸显了皇室尊贵与奢靡 。 据地宫中《金银宝器衣物帐石碑》记载有“琉璃钵子一枚 , 玻璃茶碗托子一副 , 玻璃碟子十一枚” , 这个玻璃茶碗托子呈淡黄色 , 素面无任何装饰 , 晶莹透明 , 其形为高足茶托与茶盏 , 这种造型一直沿用至今 。 金银器则包括烘焙器、碾罗器、烹煮器、饮茶器、贮藏器等成套茶具 , 茶碾子和茶罗等器物上均有“五哥”的划文 , 可见是唐僖宗本人的御用之物 。 隋唐胡风兴盛 , 与西域交通频繁 , 宫廷贵族盛行使用金银器皿 , 亦是受到了波斯影响 。 唐宫廷的金银器在器形及纹饰錾制上均借鉴吸收了大量来自印度、波斯的风格 。
“茶不厌精 , 炙不厌细”的唐代茶风
【唐代宫廷茶具 还原茶之盛事】唐代饮茶方式与现今大有不同 , 今人读陆羽《茶经》中的煎茶法 , 对所用器具及方法多有不明 , 现以文物器具与记载对照相应 , 已能大致还原唐代煎茶方式 。 唐有散茶、饼茶、末茶 , 宫廷盛行饼茶 , 但都需将固形茶碾成碎末 。 碾碎之前先行备茶 , 即以竹夹子夹取茶饼置于炭火上烘焙 , 去其水气 。 待茶饼凉后 , 用茶碾子碾成茶末 。 唐人有诗称碾茶为:“圭璧相叠压 , 积芳莫能加 , 碾成黄金粉 , 轻嫩如松花 。 ”法门寺出土的鎏金壶门座茶碾子 , 其上为纯银涡轴碾轮 , 錾鎏金莲花及流云纹 , 其涡轮圆形有孔 , 好似玉璧 , 孔中插一轴杆;而长条形的碾槽则如玉圭 , 碾轮叠压碾槽 , 恰为“圭璧相叠压”之景 。 饮茶至宋代发展为直接注水点饮 , 则需更细更匀的茶末 , 诞生出能磨更细目数的茶磨 , 此种茶碾形制遂告失传 。 除宫廷雅好外 , 唐代茶风大盛亦得益于寺庙僧院 , 修禅僧人取其提神醒脑 , 能去除睡魔 , 以利于坐禅修行 , 清心静气 。 从唐代末茶发展而来的宋代点茶 , 经由禅僧传入日本 , 其饮用形式经日本抹茶道传承下来 , 至今仍存唐宋遗韵 。
推荐阅读
- 赏与祭 · 审安茶具图赞
- 活瓷茶具泡茶的优越性
- 漫谈紫砂茶具 说说你的紫砂情结
- 茶香袭人,茶具自芳
- 宫廷计手游如何创建队伍
- 唐代宫廷饮茶,吃中药能喝茶吗
- 适量饮茶具有保健功能,孕妇可以喝绿茶吗
- 紫砂壶:养胃养人的茶具
- 宫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
- 茶具发展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