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

     

宫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

文章插图
    “宫廷紫砂”这个名词 , 最先由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专家、学者提出 , 特指皇帝御用的高档而又精美的紫砂器 。 其来源有两种渠道 , 一是由宫廷造办处出样在宜兴定制;二是由宜兴地方官员向宫廷进献 。 清康熙紫砂胎珐琅彩茶具上已使用“康熙御制”官窑印 , 说明当时的宜兴紫砂窑已晋升为“官窑”之列 。 清雍正、乾隆两朝《养心殿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中屡次提及宜兴紫砂窑制品 。 如“雍正四年十月二十日 , 郎中海望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 。 奉旨 , 此壶款式甚好 , 照此款打造银壶几把 , 珐琅壶几把 。 其柿形壶的把子做圆些 , 嘴子放长 。 钦此” 。 宜兴紫砂茶具经历了明代被宫廷认可到清代专门为宫廷烧制的历史过程 。 宜兴窑作为江苏地方窑在清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受到皇室的重视 , 曾一度无比辉煌 , 享有与御用官窑同等的待遇 , 这是清代其他地方窑所不能相比的 , 为宫廷艺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
1.明代宫廷紫砂
根据现有的清宫旧藏实物推断 , 紫砂进入宫廷的时间最迟不晚于明万历年间 。 但当时进入宫廷的紫砂都经过了“包装”处理 。 一种是以紫砂为胎 , 外饰雕漆 , 如故宫博物院藏明“时大彬”款紫砂胎剔红山水人物图执壶于砂壶的表面髹有十几层朱漆 , 为全世界仅存的一件 。 另一件明紫砂胎雕漆提梁残壶壶外的雕漆尚有少许残存 , 壶内原旧黄签上写有:“宜兴窑提梁壶一对 , 寿康宫 。 ”可知其原为皇太后的寝宫之物 。 另一种是以紫砂为胎 , 里外挂釉 , 明中叶宜兴更盛行生产此种产品 。 其釉色乳浊而富于变幻 , 与宋代河南钧窑窑变釉有某些相似之处 , 明人称之为“宜均” 。 高档次的宜均制品能够达到宫廷御用的标准 , 皇家开始使用宜均做文房陈设瓷 。 故宫博物院旧藏的明代宜兴窑器没有发现“素面素心”的本色紫砂 , 雕漆和挂釉紫砂是明代旧藏的宫廷紫砂的特色 。
2.清康熙宫廷紫砂
清代宜兴紫砂受到皇家的重视 。 清初的紫砂精品较明代有了质的飞跃 , 泥质细腻 , 色泽温润 , 完全脱离了粗糙的土砂气 。 康熙初年 , 西洋传教士带来“画珐琅及珐琅物品” , 引起皇帝的极大兴趣 。 康熙命造办处仿欧洲花纹作珐琅装饰 , 试于金、银、玻璃、锡及紫砂胎上画珐琅 。 宜兴胎珐琅彩的制作过程是:由宫中造办处出样图 , 派专人送到宜兴烧好素胎后呈进宫廷 , 造办处珐琅作再根据御用画家的画稿画珐琅彩 , 然后用小炉窑烘烤而成 。 真正的宫廷紫砂是以康熙时宫中创烧成功的“康熙御制”款紫砂胎珐琅彩为开端 , 其代表了康熙朝紫砂制作的最高水平 , 色彩艳丽 , 制作精良 。 清宫旧藏的一批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珐琅彩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 2000年 , 在故宫博物院瓷器资料库里发现一件旧藏的有乙酉年干支款的康熙珐琅彩残壶 , 壶的造型、纹饰均符合康熙中晚期宫廷紫砂的特征 , “乙酉”年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 。 此壶的制作年代应早于台北带有康熙御制款的紫砂胎珐琅彩茶具 。 宫廷紫砂除茗壶茶具以外还有外界绝少见到的文房用品 , 宫廷紫砂砚品的制作据档案记载始于康熙 , 但没有见到时代特征明显的实物 。
3. 清雍正宫廷紫砂
雍正皇帝的艺术品位极高且喜好茗饮 , 他特别欣赏宜兴紫砂壶造型的美妙和其泥质的天然肌理之美 , 崇尚紫砂固有的古雅质感且讲究材料的配制 。 这一时期的宫中紫砂器即使有花纹也是本色泥绘 , 画面隐约凸起 , 有如绢画般柔滑爽利 。 故宫藏品中有许多紫砂壶、茶叶罐、水盂等器物 , 既不像康熙朝紫砂器那样厚重端庄 , 又有别于乾隆朝紫砂器的繁缛富丽 , 体现了雍正朝器物优美灵秀的时代风尚 。 这些器物上虽然没有雍正朝的官窑款识 , 但为雍正朝的作品是不争的事实 。 此外 , 雍正时期宜兴已经开始专门向造办处砚作提供素坯砚 , 经造办处描金彩绘加工后作为皇帝本人使用的朱批御用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