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 二 )


虽然雍正朝仅存13年 , 但从造办处档案中能够看到不少关于宜兴紫砂陶的记载 。 从档案中可知 , 雍正皇帝对所进宜兴壶有着很具体的评价与要求且多次命景德镇官窑照宜兴壶式样烧瓷器 。 据《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四年“珐琅作”记载:“四年十月二十日 , 郎中海望持出宜兴壶大小六把 , 奉旨:‘此壶款式甚好 , 照此壶款式打造银壶几把 , 珐琅壶几把 , 其柿形壶有靶子做的圆些 , 咀子放长 , 钦此 。 ’” 《清宫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七年“记事录”记载:“雍正七年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素宜兴壶一件 , 奉旨此壶靶子大些 , 嘴子亦小 , 着木样改准 , 交年希窑烧造 。 钦此 。 八月初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兴壶一件 , 奉旨做木样交年希尧 , 照此款式做均窑 , 将霁红、霁青釉色烧造 。 钦此 。 ”年希尧是雍正朝景德镇官窑的总管 。 雍正元年、四年、六年、七年、十年、十一年造办处档案中提到宜兴紫砂之处就有11次之多 , 表明雍正皇帝对宜兴紫砂的欣赏以及有足够数量的宜兴紫砂进入雍正宫廷 。
4.清乾隆宫廷紫砂
【宫廷紫砂茶具的发展历程】乾隆朝宫廷对紫砂器的需求量日益增加 , 乾隆帝的嗜茶习惯更增添了他对紫砂器的喜好 , 零星的进呈已满足不了实际的需要 , 因此宫廷开始向宜兴定烧茶具 , 同时烧制文房用具、花盆、鱼缸等 。 宫廷造办处负责设计呈览皇上的紫砂茗壶图样 , 经批准后到宜兴依样定制(或诏高手进宫制作) , 专门制作供皇上饮茶的御用茶壶和茶叶罐等 。 同时 , 宜兴窑也不断地进献贡品 。 这一时期在紫砂器上已能熟练地运用堆绘、描金、上漆、彩画、刻、剔等工艺 , 集诗、书、画、印为一体 , 色彩艳丽 , 制作精良 , 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 。 这些宫中使用的宜兴茶具都是成套或成对地烧制 , 当中一些是先在宜兴烧内胎 , 然后进呈宫廷由造办处进行再加工 , 如上漆、描金、彩画、书款等 。 其中 , 紫砂胎黑漆描金壶尤为突出 , 造办处漆作在技术上已经完全解决了彩漆与砂胎的粘和问题 , 漆皮与胎体结合紧密 , 融为一体 , 经数百年光阴依旧金碧辉煌 。 此外 , 紫砂胎粉彩描金器物 , 如紫砂绿地描金瓜棱壶则呈现出比官窑粉彩瓷器更加强烈的装饰效果 , 存放于养心殿内 , 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御用品之一 。
乾隆朝紫砂器物上官窑类型的款识很多 , 概括起来有三种:第一种 , 御题诗句尾钤方、圆二枚印章 , 分别为“乾”、“隆”二字篆书款;第二种 , 壶底中部单方框内有“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第三种 , 壶底中部单方框内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 。 款识的布局和字体完全是当时官窑瓷器的篆书写法 , 显示出正统的宫廷紫砂的独特面貌 。 除茶具外 , 乾隆时期还制作了一批三分紫砂七分澄泥的御题诗仿古套砚、一大批珍贵的文房清供以及花盆、鱼缸、瓶、碗、盘、碟等日常生活用品 。
5.清中后期宫廷紫砂
清乾隆以后 , 国力日衰 , 宜兴窑宫廷紫砂的制作大不如前 , 简单实用替代了精美典雅的风格 , 但仍然保持着不同于民间紫砂的特殊地位 。 嘉庆、道光、咸丰时 , 壶形偏小 , 以扁圆、提梁、圆形刻花者居多 , 此时名家款壶较多地进入宫廷 , 以弥补皇家使用的不足 。 道光、咸丰年带有“行有恒堂”款的紫砂茗壶都是由朝廷统一设计 , 统一出样 , 派人到宜兴专门定制的 。 同治、光绪时期带款的器物较多地带有“客斋”款 , 喜作各种秀巧的形制 , 变换各种不同的泥色 。 “客斋”是金石家吴大澂的号 , 他与当时的制壶名手俞国良、黄玉麟合作 , 选出精品进呈宫廷 。 光绪朝年款的器物未见 , 但宣统年款的茗壶不少 , 这是酷爱紫砂艺术的端方于宣统年出任大臣之时亲自指导设计的 , 底款均为单长方框内竖排篆书款“宣统元年正月元日” , 盖内均钤两方椭圆形篆书印章 , 气孔左边为“匋斋” , 气孔右边为“宝华庵制” 。 “匋斋”是端方的字 , “宝华庵”是他的堂号 。 这批小型茶壶质光色美 , 光素无纹 , 突出砂质泥色的天然肌理 , 此为清末制作的最后一批带有帝王年号款的紫砂茗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