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宫廷茶具

   1987年 , 埋藏于法门寺地下千余年的一套唐代皇室宫廷 使用的金、银、玻璃、秘色瓷等烹、饮茶器重见天日 。 这是一套 世界唯一的珍宝 , 也让我们看到了连陆羽也不曾看到的宫廷 茶具 , 因为陆羽逝世于公元804年 , 而这套茶具据《资治通 鉴》记载是公元873年末封藏的 , 即陆羽离世之后69年封藏 的 。 这批茶器以它本身明确的錾文和同时出土的《物账》碑 ,  已成为我国茶文化考古上最齐全的一次茶器发现 。 《物账》 碑载茶槽子碾子茶罗子匙子一副七事共八十两 。 ”且从茶 罗子、碾子、磺轴等本身錾文看 , 这些器物为咸通九年至十年 制成 。 同时 , 鎏金飞鸿纹银则、长柄勺、茶罗子上还刻有“五 哥”两字 。 “五哥”是宫中对僖宗小时的称呼 。 《物账》碑又将此 记在新恩赐物(僖宗供物)项下 , 因而全为僖宗所供 。 从实物 中来看 , “七事”应为茶碾子 , 茶碉轴、茶罗子、鎏金飞鸿纹银 器中标出的茶器 。 另外 , 还有玻璃器皿的茶碗、茶盏子两枚 ,  《物账》碑载明为茶器 。

唐代的宫廷茶具

文章插图
1.焙炙器 。
金银丝结条笼子:筒形带盖 , 横截面为椭圆形 , 带提梁 ,  底有四足 , 通体用金丝、银丝编织而成 。 提梁以素银丝编织为 复层 , 宽0.5厘米 , 厚约0.2厘米 , 长20厘米 , 编结于椭圆形长径 两端 。 盖面稍隆 , 顶端有塔状丝编物装饰 , 盖面与盖沿的相交 棱线为金丝盘旋成的小圈 , 连珠一周 , 盖沿与笼体上沿为复 层银片 , 呈子母口 。 笼体、笼盖均为五边形圆的小孔 , 下沿边 交结四个盘圓圈足 。 通高15厘米 , 长14.5厘米 , 宽10.5厘米 , 重 355 克 。
飞鸿毬路纹鎏纹银笼子:呈桶形 , 带隆面盖 , 倒“品”字形 足 , 带提梁 , 模冲成型 。 通体为古钱形实地与菱形孔 。 直壁、深 腹、平底、四足;盖拱隆 , 直沿带子母口与笼体开合 , 顶带圆铰 环 , 一银链与笼体相系 。 盖面笼外壁模冲出相向飞翔的大雁 ,  錾刻羽绒 , 工艺构图给人以奔放之感 。 直沿为上、下错开的如 意花 , 以鱼子纹衬底 。 沿边带耳环 , 上套鹅形提梁 , 四足由破 叶花瓣黏接呈“品”字形 , 纹饰鎏金 。
这两个笼子很可能是当时用来盛茶饼的 。 蔡襄《茶录》 记••“茶焙 , 编竹为之 , 裹以篛叶 , 盖其上 , 以收火也;隔其中 ,  以有容也 。 纳火其下 , 去茶尺许 , 常温温然 , 所以养茶色香味 也 。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四记:“叔文魏国公 , 不甚喜茶 ,  无精粗共置一笼 , 每次取碾 。 ”以笼装茶 , 用温火慢烤可以达 到两个目的:一可使茶饼内外都干透 , 不致造成外干内潮;二 又可保持色、香、味的纯正 。 唐秦韬玉诗曾有碾烤干饼茶的记述 , “山童碾破团圆月” , 团圆月即指圆形茶饼 。
 
唐代的宫廷茶具

文章插图

2.碼罗器 。  
鎏金鸿雁纹云纹茶碾子:钣金成型 , 纹饰鎏金 , 通体方 长 , 纵截面呈“ n ”形 。 其主体结构为梭状槽外带护槽架;下带 座垫 , 木制;上有可以抽出推进的辖板(上带宝珠形捉手) , 用 来保持梭槽的干净卫生 , 形如今日中药铺中的药碾槽 。 护槽 架和底座两端都带如意云头 , 护槽架两侧为鸿雁流云纹 , 座 壁两侧为镂空壶门 , 门间錾饰流云奔马 。 底外錾铭文“咸通十 年文思院造银金花茶碾子一枚 , 共重廿九两”等字 。 黄庭坚词 云凤舞团团饼 。 恨分破、教孤零 。 金渠体净 , 只轮慢碾 , 玉尘 光莹 。 ”从碾子形制看 , 一改民间方形碾而更显科学 。 通高7.1 厘米 , 横长27.4厘米 , 槽深3.4厘米 , 辖板长20.7厘米 , 宽3厘 米 , 重1168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