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紫砂壶

壶与火相遇, 紫砂蜕变为金玉之宝;人与壶相适, 壶成了爱壶者无言的诗歌 。 一把壶由一杯土涅槃重生, 因遇上茶, 才绽放出生命中独特的光辉 。 紫砂为了回报茶的知遇之恩, 也把最好的茶奉献给人们, 我们也同样感谢紫砂与茶净化了我们的心灵 。 紫砂与茶为我们带来的无尽的乐趣, 但对于紫砂壶也逐渐演变成文人雅士以及壶友的最爱 。
唐代以前, 茶器与食器不分 。 随着饮茶风气更为普及, 茶器并日趋工巧, 唐代末年出现了饮茶最理想的茶壶──紫砂壶, 以紫砂泥为原料, 经艺人精心制作, 其壶颜色紫红、质地细柔, 造型古朴, 泽地典雅, 贵如鼎彝 。 宋代的紫砂壶已在文人中广为使用, 大诗人欧阳修曾诗云:“喜共紫瓯吟且酌, 羡君潇洒有余情 。 ”诗中的“紫瓯”即紫砂壶 。 宋代后期到明代的宜兴紫砂生产的崛起, 很快成为全国的紫砂器生产中心, 在以后的数百年中, 宜兴始终是一领中国紫砂壶制作风骚, 直至今日 。
【简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紫砂壶】 宜兴位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 地处太湖之滨 。 古代称阳羡, 唐代已是著名的产茶基地, 许多名茶年年进贡, 供皇府上下享用 。 唐代“茶仙”卢寺云:“天子须赏阳羡茶, 百草不敢先开花 。 ”因此, 在宜兴很早就出现用丁山和蜀山的泥土, 制作饮茶的紫砂壶 。 明人周高起的《阳羡茗壶录》一书中记载, 明代嘉靖制紫砂器艺人龚春的出现, 把中国紫砂器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 。 龚春本名“供春”, 少时为吴颐山的伴僮, 当吴颐山的金沙寺读书时, 他就偷闲出来, 私访金沙和尚, 精淘细土, 勤于折捏制, 终成大家 。 龚春成宜兴紫砂制作的一代宗师后, 他的作品被称为“供春壶”, 当时有“供春之壶, 胜于金玉”之美称 。 从此, 宜兴紫砂器生产发展迅速, 百品竟新, 名家辈出 。
清代中期, “西泠八家”之一的陈鸿寿加入紫砂壶设计制作过程, 使集书法、绘画、工艺为一体的紫砂壶刚问世, 就赢得社会肯定, 称赞“曼生壶”是中国紫砂壶制作历史中的又一个里程碑 。 此后, 许多书画家参与紫砂壶的绘画和书法, 诸如海上画派盟主任伯年和吴昌硕, 为热恋紫砂壶, 曾几乎荒废本业 。 这一习俗至今沿袭 。
直至现在紫砂壶已发展成为全民的艺术, 各位紫砂大家在传承前人的技艺之是融入了新时代的元素, 让紫砂与时代接轨, 让紫砂走向国际化, 作为现在中国非特质文化遗产之一, 紫砂壶的独特已深入人心, 自然紫砂壶的发展也会有更好的方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