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插图
茶艺与茶道的联系与区别茶道王玲教授在其著作 《中国茶文化》 第二编中国茶艺与茶道精神中指出:茶艺与茶道精神 , 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 。 我们这里所说的‘艺’ , 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我们这里所说的‘道’ , 是指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 。 有道而无艺 , 那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 , 节则无精、无神 。 茶艺 , 有名 , 有形 , 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 , 就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 , 它经常是看不见、摸不着的 , 但你却完全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 。 茶艺与茶道结合 , 艺中有道 , 道中有艺 , 是物质与精神高度统一的结果 。 蔡荣章老师也认为:如要强调有形的动作部分 , 则使用‘茶艺’ , 强调茶引发的思想与美感境界 , 则使用‘茶道’ 。 指导‘茶艺’的理念 , 就是‘茶道’ 。 我认为 , 王玲教授和蔡荣章老师的这些话已经将茶道、茶艺的区别和关系讲得很清楚 。 茶就是在操作茶艺过程中所追求、所体现的精神境界和道德风尚 , 经常是和人生处世哲学结合起来 , 成为茶人们的行为准则 。 因此 , 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 。 不过 , 以这样的高度来要求茶人毕竟过于严格和空乏 , 常人不易掌握 , 一些茶艺大量和专家们便以精练的哲理语言加以概括 , 提出许多茶道的基本精神 , 使所有茶人易于理解和便于操作 。 这些基本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要求 , 亦称为茶德 。 早在唐代 , 陆羽在 《茶经.一之源》 中就指出:茶之为用 , 味至寒 , 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即饮茶者应是注意操行具有俭朴美德之人 , 陆羽已经对饮茶者提出品德要求 , 喝茶已不再是单纯的满足生理需要的解渴了 。 唐末刘贞亮在 《茶十德》 中更指出:茶利礼仁 , 以茶表敬意 , 以茶可雅心 , 以茶可行道 。 可见 , 早在唐代就已经喝茶有道了 。 可以将刘贞亮提出的茶德视为对诗人皎然在 《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诗三饮便得道和以孰知茶道全尔真句中之道和茶道的诠释和充实 。 由此可见 , 茶道应追本溯源至唐代皎然、陆羽时期 , 当然 , 它还不如后代如日本这茶道那么明确具体 。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从唐代开始 , 中国的饮茶习俗就传入日本 , 到了宋代 , 日本开始种植茶树 , 制造茶叶 。 但要一直到明代 , 才真正形成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 。 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 。 他明确提出和、敬、清、寂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 , 要求人们通过茶室中的饮茶进行自我思想反省 , 彼此思想沟通 , 于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内心的尘垢和彼此的介蒂 , 以达到和敬的目的 。 和、敬、清、寂被称之为日本茶道四规 。 和、敬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 , 通过饮茶做到和睦相处、互相 , 以调节人际关系;清、寂是指环境气氛 , 要以幽雅清静的环境和古朴的陈设 , 造成一种空灵静寂的意境 , 给人以熏陶 。 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别是禅宗)色彩很浓 , 并形成严密的组织形式 。 它是通过非常严格、复杂甚至到了繁琐程度的表演程式来实现茶道四规的 , 较为缺乏一各宽松、自由的氛围 。
韩国茶道——清、敬、和、乐韩国与中国土壤相连 , 自古以来关系密切 , 中国儒家的礼仪思想对韩国影响很大 。 儒家的中庸之道传入韩国茶道 , 形成了仁义精神 。 中证精神的创始人是一草禅师张艺潇(公元1786-1866年) , 他在《东茶颂》年倡导了中证茶道精神 , 意思是茶人不要过度 , 也不要事事失去 。 也就是说 , 要有自知之明 , 不要过度虚荣 , 知识肤浅却处处炫耀 , 一无所有却假装拥有很多 。 人的暴躁或偏激的气质不符合中正精神 。 因此 , 积极的精神应该是一个人人格形成的最重要因素 , 这样才能把消极的生活方式变成积极的生活方式 , 把悲观的生活态度变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 这种人才可以称为茶人 , 诚信精神也应该是人类效率中的生活标准(尹炳祥:《韩国的茶文化与新价值观的创造》 , 《农业考古》 , 1997年第2期) 。 后来 , 韩国的茶道被总结为四个字:清、敬、和、乐或和、敬、俭、真 , 也体现了朝鲜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 也可以看出 , 朝鲜的茶道精神就是茶道精神 。
推荐阅读
- 中国茶道发展史,绿茶的功效与副作用
- 茶艺十八法,烘青绿茶
- 武夷山茶的特色,连翘的功效与作用
- 春天吃香椿芽的功效与作用
- 沙鼠感冒与过敏的区别
- 大姨妈与禁忌
- 日本茶道-比喝酒更重要,冰红茶的做法
- 中国茶文化的起源与兴起,苦丁茶的作用
- 2008深圳国际茶产业与茶文化贸易博览会于12月举行
- 饮浓茶的利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