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宁德,缘结两岸”

闽东320万父老乡亲和全国数十万网友翘首祈盼的第三届海峡两岸茶业博览会主题口号终于在9月初和广大读者见面了 。 作为这次茶博会主题口号的征集者和评委, 本人试图对入选的茶博会主题口号“茶道宁德, 缘结两岸”做个粗浅的解析 。

【“茶道宁德,缘结两岸”】“茶道”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早在唐代就有了“茶道”一词, 《封氏闻见记》记载:“又因鸿渐之论, 广润色之, 于是茶道大行 。 ”与茶圣陆羽同时代的皎然和尚, 在《饮茶歌》中也两次提到了“茶道”一词 。 可一千多年之后的今天, 笔者遍翻《新华辞典》、《词源》、《辞海》等等工具书, 却找不到这个词条 。 为什么我国历代茶人、文人墨客没有给“茶道”下个完整的定义?这也许是因为受老庄“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以及“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等思想的影响 。 还有佛教也主张:“道由心悟” 。 倘若硬要给茶道下一个定义, 或许有可能淡化了通过心灵去参禅悟道时产生的神秘感 。

和中国茶人一样, 自从中国茶道、茶文化传入日本后, 日本致力茶道研究的人浩如烟海, 而且涌现出许许多多诸如荣西、道元、村田珠光、千利休、“卖茶翁”、大枝流芳等茶学大家, 可正儿八经给茶道定义也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 。 1977年, 古川彻三在《茶道美学》一书中将茶道定义为:以身体动作作为媒介而演出的艺术 。 久松真一先生则认为:茶文化是以吃茶为契机的综合文化体系, 它具有综合性、统一性、包容性 。 其中有艺术、道德、哲学、宗教以及文化的各个方面, 其内核是禅 。

我国近现代专家、学者吴觉农、庄晚芳、周作人、陈香白、张天福等均对茶道下过定义, 做过精辟的解释 。 吴觉农认为: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 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是一种艺术, 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 。 ”第一个把茶艺带进大陆的台湾著名学者范增平先生指出, “茶道, 是通过茶的实际生活, 在心路历程中, 净治明相, 观察自心现量, 清除自己心灵所受的污染, 善自心现, 远离尘垢, 消除烦恼, 返本自心本来清净的现实, 通过茶的物质性功能去作空性观, 体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及其外境对象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的因缘和合 。 ”总之, 中国茶道思想融合了儒、道、释诸家的精华而形成的, 但其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 。

茶学大家庄晚芳把茶道精神归纳为“廉美和静”, 茶学泰斗张天福提出了“俭清和静”四字真言 。 “静”即“宁和”、“宁静” 。 “宁静”二字的内涵极其丰富, 比如“宁静致远”是中国人最常使用的人生“座右铭” 。 苏轼说:“神以静舍, 心以静充, 志以静宁, 虑以静明, 其静有道 。 ”宋徽宗称饮茶可以“清和淡洁, 韵高致静” 。 老子曾说:“静乎, 天地之鉴也, 万物之镜也 。 ”天地间, 最博大, 最自由的是人类的心灵, 法典规章、艰难险阻或许会限制人们的行为, 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封锁人的心灵 。 心灵的宁和与宁静, 人与万物的平等相处, 这种平静便是道, 即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和谐之道 。

儒家认为茶有德, 唐代刘贞亮把饮茶的好处归纳为“十德”:以茶散郁气, 以茶驱睡气, 以茶养生气, 以茶除病气, 以茶利礼仁, 以茶表敬意, 以茶偿滋味, 以茶养身体, 以茶可行道, 以茶可雅志 。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明确指出:“茶之为用, 味至寒, 为饮, 最宜精行俭德之人 。 ”这里的“俭德”可理解为品行端正, 有操守, 不放纵 。 即通过饮茶活动, 可以陶冶情操, 使自己成为具有俭朴、高尚道德的茶人 。 当今社会, 物欲横流、金欲遍地、肉欲熏天, 心气浮躁之人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尤其是身处金融危机之际, 人们更需要内心的安定, 人文的反思, 禁得起各种诱惑, 而“宁静有德”才是国人的立身处世的准则和核心价值观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