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中国的名茶仍然来自佛寺茶园,如黄山毛峰就生长在松合庵、昂桥庵、云谷寺一带;碧螺春产于东山洞庭寺;龙井来自杭州龙井寺,大红袍种植在武夷山天心观,松萝产自徽州松萝庵 。 庐山云雾出自庐山招寺,蒙顶云雾则出产于蒙山智炬寺等等 。 .
饮茶与佛教的融合极大地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 。 根据古籍记载,唐宋时期的著名寺庙都有茶馆和茶馆,僧侣们在这里讨论佛教和道教,讨论儒家经典,招待捐赠者和客人,喝香茗 。 大厅左上角挂着茶鼓,叫和尚们按时敲鼓喝茶 。 宋代林同《西湖春日诗》《春烟寺敲茶鼓》,晚霞照塔卓酒旗,陈作诗《宋诗钞》《茶鼓适敲凌源》,晚霞欲压匣城,描绘了茶鼓声下静谧悠远的寺庙意境 。 寺院专门煮白茶,献茶钱的和尚称之为茶头 。 一些寺院门前也有茶僧,在回师为游客奉茶 。 寺庙里的茶也有很多名字,比如供奉佛、菩萨、祖师的饮茶,按受戒年限先后饮用的戒蜡茶,以及全寺所有僧人共用的普通茶 。 禅僧早上第一件事就是喝茶,然后拜佛 。 饭后,我们也先喝茶,然后做佛事 。 丛林还规定了每天都要在佛、祖、灵面前上茶 。 新方丈金山举行茶汤大典时,茶、茶、汤后来被纳入佛教仪式 。 那些用茶汤举行宴会的人被称为茶汤聚会 。 每逢佛教节日,或朝廷赐衣锡战,都会举行盛大的茶道 。 到了宋代,以茶拜佛发展为百种茶戏,即在以茶为媒的茶汤中进行各种形象表演,其实就是水和丹青 。 宋代顾涛的《外茗录》曾记载,茶叶在唐代逐渐兴盛,到了近代,出现了以汤为礼 。 不要使用巧妙的伎俩,以免上当
战 。 后为决出进贡朝廷的极品茶,此后斗茶之风遂遍及各地 。 北宋文学家范仲淹的《和章眠从事斗茶歌》以生动形象的笔触描绘了斗茶场面 。
【茶禅合一 宁静深远,茅山白茶】寺院崇尚饮茶、种茶的同时,将佛家清规、饮茶读经与佛学哲理、人生观念融为一体,茶佛不分家、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说由此产生 。 茶与禅有相通之道,均重在主体感受,非深味之不可 。 饮茶需心平气静地品味,讲究井然有序地吸饮,以求环境与心境的宁静、清净、安溢 。 参禅要澄心静虑地体味,讲究专注精进,直指心性,以求清逸、冲和、幽寂 。 品茶是参禅的前奏,参禅是品茶的目的 。 二位一体,水乳交融 。 茶禅共同追求的是精神境界的提纯与升华 。 整个茶事过程,如碾茶时的轻拉慢推,煮茶时的三沸水,点茶时的提壶三注和吸茗时观色、闻香、品味,都包含了体味、领悟自然真谛的哲理,并以此体悟佛性和超凡脱俗意韵,所以茶禅一味、茶北京老舍茶馆地址禅一体的至理 。
唐代轰动一时的禅宗公案赵州吃茶去正是茶禅一味的表现 。 《五灯会元》卷四详细地记叙了此事 。 赵州从诊禅师问新到僧人:曾到此间么?答曾到 。 赵州说吃茶去!又问一僧人,答不曾到 。 赵州又说吃茶去!院主问为什么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赵州招唤院主,院主应诺,赵州便说吃茶去 。 赵州对三个不同身份者均以吃茶去作回答,正是反映了茶道与禅心的默契,其意在消除学人的妄想分别,即谓佛法但平常,莫作奇特想,不论来过还是没有来过,或者相识与不相识,只要真心诚意地以平常心在一起吃茶,就可进入茶禅一味茶禅一体境界 。 唯是平常心,方能得清净心境,唯是有清净心境,方可自悟禅机 。 对此,现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也曾题诗曰:
七碗爱至味,一壶得真趣 。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
诞生在中国的茶禅一味、茶禅一体这一文化思想与哲学观念,与佛教、饮茶一起东传到日本 。 日本高僧荣西禅师在中国留学期间,除钻研佛经外主要埋头于茶文化的研究 。 回国时带回许多经书与茶种,曾著《吃茶养生记》一书,将饮茶与修禅结合起来,在饮茶中体味清虚淡远的禅意,此书后来成为日本茶道的经典论著 。
推荐阅读
- 茶禅盲视-茶对禅的冥想
- 茶在心中 在艺术中 在宁静中 在品味中!
- 茶禅莲韵旺如茶,苦丁茶的作用
- 品茶艺术
- 茶不言 宁静升华
- 心如禅茶般清净宁静!,苦荞茶的效果
- 茶禅相依
- 勤俭清明和谐宁静——关于中国茶道的思考,人参乌龙茶
- 节俭宁静的茶道
- 节俭宁静的茶道,日照绿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