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石民1892年出生于宜兴蜀山 , 原名裴云庆 , 儿时入私塾时 , 改名“德铭” , 15岁时拜自己的姐夫江祖臣为师 , 开始学制紫砂壶 。 江祖臣字案卿 , 是清末民初的制壶名手 , 擅长仿制陈鸣远作品 , 也工筋囊器 , 并善捏塑、浮雕 , 所创“狮球”、“狮灯”、“狮座”系列壶存世较多 , 人称“狮球王” 。 江案卿制壶严谨 , 要求严格 , 德铭初入师门时 , 受其严教 , 苦练基础技艺 。 然而初期尚未完全成年的德铭童心未脱 , 师傅要求他从仿制“狮球壶”入手 , 他则对反复仿制“狮球壶”觉得枯燥乏味 , 而一些仿古杂件、仿古尊以及鼎炉类作品让他很有兴趣 。 师傅外出时 , 他就以自己的兴趣捏个花生、塑个瓜果之类 , 常常废寝忘食 。 稍长之后 , 德铭受师傅也受生活教诲 , 懂得艺不精难成人 , 开始按照师傅的指点 , 严格要求自己所有的作品 , 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能够成就“鸣远第二”的声誉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裴石民在仿古作品上取得的成就 。
民国时期 , 很多紫砂名手时常会被古董商邀去上海制作紫砂器 , 其中相当部分是仿制明清作品 。 当时如江案卿、范大生、汪生义、程寿珍以及后来包括裴石民、顾景舟在内的新中国成立后紫砂著名七老艺人 , 在民国时期都曾到上海做过仿古紫砂 。 应该说这个时期既是他们的一种谋生 , 同时客观上也因此使自己的工艺技艺有了极大的提高 。
【紫砂七老之裴石民】裴石民第一次被邀到上海 , 是在民国六年 。 年方25岁的裴石民在当时还是个晚辈 , 还不在古董商邀请之列 。 而既是他姐夫又是他师傅的江案卿为人倔强清高 , 看不惯上海客商的脸面 , 借故推辞 。 年轻的裴石民既想到外面见见世面 , 也想出去磨练一下自己的技艺 , 就自告奋勇随客商到了上海 。 可以说这一步的迈出对裴石民日后在紫砂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是一个关键的转折 。
裴石民到上海后在古董商那里第一次有幸见到了紫砂史上最著名的高手之一——清康熙年间陈鸣远的真迹 。 陈鸣远(1622-1735) , 宜兴人 , 字鸣远 , 号鹤峰 , 又号石霞山人、壶隐 , 他制壶技艺精湛全面 , 又极具开创性 , 所制自然型茗壶及仿古器皿造型多样 , 妙精古趣 , 艺术成就代表了一个历史时代的高峰 。 经对陈鸣远作品的反复观摩 , 开阔了裴石民的艺术眼界 。 在对陈鸣远作品“天鸡壶”、“凤首壶”等作品摩制中 , 也充分展示了裴石民的艺术天赋 , 摩制的过程也使他的技艺功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 此后 , 裴石民在高手林立的紫砂艺人行列也开始崭露头角 , 并逐步挤身于名手之列 。
崭露头角后的裴石民 , 开始有机会和一些名人雅士交流切磋 , 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一些精彩的历史作品 , 而最让裴石民痴迷的依然是陈鸣远的像生类作品 。 此后裴石民仿制陈鸣远形态各异的古壶、古尊、古鼎、古瓶、古盆 , 或仿像生类瓜果菜蔬 , 均能细腻逼真、惟妙惟肖 , 技艺之精湛在上世纪20至30年代达到高峰期 , 闻名行业内外 , 影响也已经远远超过了师傅江案卿以及陈光明等紫砂名手 , 在紫砂界赢得了“鸣远第二”的美誉 。
1923年 , 裴石民为宜兴名士储南强收藏的“供春壶”配盖 , 并由同为宜兴名士的潘稚亮镌铭题记 。 题记为“作壶者 , 供春 。 误为瓜者 , 黄玉麟 。 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 , 英人以二万金易之未能 。 重为制盖者石民 , 题采访人员稚君” 。 1924年 , 裴石民又为储南强收藏的“圣思桃杯”配制托盘成功 。 这两件作品在紫砂史上都有比较重要的历史意义 。
推荐阅读
- 一把紫砂壶的温度
- 壶刻家沈觉初:以刀代笔的紫砂雕刻
- 入门篇 紫砂壶鉴赏
- 大师紫砂壶与茶叶关系
- 当代紫砂大师王石耕制壶之旅
- 清代紫砂名家-杨彭年
- 简谈紫砂陶艺鉴赏
- 乱说紫砂
- 上 论紫砂洋桶壶
- 下 紫砂陶的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