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造不好,是因为航空发动机不行?

汽车发动机一直是中国汽车工业的痛点 , 长期以来 , 自主车企由于无法独立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发动机而被迫受制于人 , 自主品牌因此也长期处在合资品牌的阴影之下 。 我们在探讨国产汽车发动机落后的原因时 , 往往会将汽车工业起步晚、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国外技术封锁等因素列为国产发动机发展滞后的罪魁祸首 , 可如果横向对比美、日、英、德等传统汽车强国的话 , 就会发现中国不甚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也是造成中国汽车发动机发展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

汽车发动机造不好,是因为航空发动机不行?

文章插图

图注:近日飞抵珠海航展现场的量产版歼—10B战斗机 , 其发动机仍然是从俄罗斯采购的AL—31FN(从尾喷口长于水平尾翼、黑色、敛散条密集等特征可以辨别) , 这间接证明国产WS—10“太行”的性能和产能均存在问题
纵观美、日、英、德等汽车发动机强国的发展史 , 其发展基础都是建立在先进的航空发动机工业之上的 。 美国有普拉特·惠特尼、日本有三菱和中岛、英国有罗尔斯·罗伊斯、德国有巴伐利亚飞机制造厂(宝马的前身) 。 在上述提到的这些公司中 , 有的至今仍处于全球航空发动机领域的第一梯队 , 比如普·惠和罗·罗;有的虽然不再从事航空发动机的研发 , 但此前打下的技术基础后来转化为了它们研发汽车发动机的特有优势 , 这些公司也由此成为了汽车发动机领域的佼佼者 , 比如宝马和三菱 。
汽车发动机造不好,是因为航空发动机不行?

文章插图

图注:日本三菱重工零式战斗机使用的活塞发动机 , 该型发动机由日本中岛飞机公司研制 , 如果追踪溯源的话 , 中岛飞机公司可以看作是斯巴鲁的前身
除了这种直接的继承关系外 , 先进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还具有行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 , 这种技术溢出效应直接体现在汽车发动机工业中 , 这方面典型的例子是日本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 , 日本国内涌现出了很多专注航空工业的公司 , 比较知名的有三菱重工、中岛飞机、川崎重工这三家 。 在二战空战中 , 这些公司的航空发动机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 , 最著名的莫过于令盟军飞行员都头疼的“零式”战斗机 , 虽然零战超强的机动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较轻的机身和超低的翼载 , 但中荣飞机公司研制的“荣12”气冷发动机也是功不可没的 。 中岛飞机公司研制的“荣”系列气冷星型活塞发动机采用了复式多气缸、底置凸轮轴、机械增压等先进技术 , 生产出来航空发动机功率很可观 , 其中功率最大的“荣31”发动机单台就可提供1226马力的拉力 , 这一数据在当时是相当先进的 。
汽车发动机造不好,是因为航空发动机不行?

文章插图

图注:现收藏于博物馆日本中岛飞机公司“荣21”型气冷发动机涡轮叶片特写 , 日本航空工业的金属锻造工艺在上世纪40年代就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二战结束之后 , 中岛飞机公司分解为多家公司 , 斯巴鲁就是其中的一家 。 鉴于日本在二战中犯下的罪行 ,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受到了《和平宪法》的限制 , 这部宪法对战后日本航空工业的发展做出了严格的限制 , 原先在中岛飞机公司从事航空发动机研发的工程师大量进入新成立的斯巴鲁汽车公司 , 并在随后成为了斯巴鲁汽车研发的主力 , 从此开创了属于斯巴鲁的一个时代 , 这和瑞典萨博汽车的发展历史非常相似 。 我们可以看到 , 斯巴鲁的汽车发动机产品在当前都是非常先进的 , 最近5年的沃德十佳发动机榜单中 , 斯巴鲁3次上榜 , 这已经足够说明很多问题了 , 而斯巴鲁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成就 , 很大程度上靠的正是源自中岛时期的机械增压和凸轮轴技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