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在中国曾经起起落落的紫砂热,又迎来了一个新高潮 。 2010年,由戴相明安排,顾景舟制、吴湖帆题书画的一把“相明石瓢壶”(见图)拍出了1232万元的高价,万历年时大彬制“醴泉壶”以492.8万元成交,顾景舟上世纪80年代制“上桥新壶”以448万元成交,御制诗堆泥紫砂壶拍得425.6万元……
与这股热潮相随,有关紫砂壶的真伪虚实也再一次浮现在公众面前 。 类似的情形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也出现过 。 当年受港台市场的影响,紫砂壶的市场交易价格升至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紫砂收藏热被一些商家演化为普通紫砂壶的涨价潮,一些大批量生产的企业趁机造假,导致市场上假货泛滥 。 舆论很快蔓延,引来紫砂真假之辩的争议 。 随后这股热潮似乎就真有了冷却下去的迹象,紫砂壶的投资声誉也有江河日下之势 。
【一把紫砂壶的温度】这成为紫砂收藏一个尴尬的现象 。 可以说,紫砂壶在收藏领域一直在“平民身份”与“贵族身价”之间纠结着,让人对它总感到有些扑朔迷离 。
饮茶之流变:风雅壶中来
中国有句老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 。 茶列七件事之末,也只是百姓生活里的寻常内容,谈不上奢侈 。 作为茶之器具,出自“泥”身的紫砂壶既没有瓷器的光鲜靓丽,又没有“御窑”烧制的显贵光环,它质朴、亲切、随和的平民气质,在公众眼中似乎与拍卖场上尊贵的艺术品也不那么搭界 。 作为最早用来沏茶之日用陶器,紫砂壶似乎只有精粗巧拙的程度上的差异,而没有根本上的不同 。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紫砂壶的身价变得“不一般”了呢?
紫砂属陶类 。 紫砂壶的原料叫紫砂泥,是紫泥、绿泥和红泥三种的统称 。 它并非如某些报道说的那样昂贵、稀少乃至神秘 。 我国产紫砂泥的地方不少,除江苏宜兴外,还有山东的淄博、湖南的铜官、广东的佛山等地 。 宜兴紫砂之所以闻名,因为那里还是产茶区,紫砂壶与茶文化在那里早就结缘了 。
上世纪60年代南京中华门外明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的一把紫砂提梁壶,是我国目前有纪年可考的最早的紫砂壶 。 从明代中期起,茶饮方式发生转变,茶具也随之有了变化 。 唐宋时期,饮用的主要是蒸压成型的饼茶,将“团饼碾屑”,唐代煎煮,宋则烹点,到了明代中期以后,饮茶由繁至简,开始以散茶、芽茶“沏泡”,煮茶用的大壶,烹茶用的茶盏,渐渐变成了冲泡用的小壶,紫砂壶渐渐兴起 。
“煮白石,泛绿云,一瓢细酌邀桐君” 。 当饮茶被有闲的知识阶层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物质生活层面提升到精神生活层面,在读书论道之时,茶与壶介入了文人的书斋生活,文人的审美也随之介入了紫砂壶的制作 。 明清以来文人雅士亲力亲为地参与设计、装饰与制作,工匠师们受儒雅之风的熏陶而以文入器,二者相融,带来了紫砂壶制作上的雅俗同流,这就使紫砂壶艺达到了空前的艺术高度和审美境界 。 有了造型工艺的不断精进,文人雅士书法绘画篆刻的融入,士大夫阶层追索求藏的推波助澜,一把沏茶的紫砂壶,渐渐成了功能与赏玩同时受用的独特艺术品 。
断代之艰难:壶里乾坤大
紫砂壶的制作与发展在历史上有三个高峰:一是明代万历年间至明末以时大彬为代表的第一个制作高峰;二是清康雍乾三朝,以陈鸣远为代表的第二个高峰;三是清嘉庆道光时期,以陈曼生和杨彭年为代表的第三个高峰,影响后世巨大的“曼生壶”,就出现在这一时期 。
推荐阅读
- 水车窑|水车窑的特点|水车窑制品欣赏
- 喝肉汤真能滋补吗?
- 早晨和晚上护肤的“差距”有多大?了解后才明白,差距会如此明显
- 战斗机那么小,油箱在哪儿?
- 时光倒流一百年,当时的医疗水平又如何?
- 薇娅推荐的5款好用不贵的护肤品 效果好价格不贵
- 大屏幕手机好吗?小心大名鼎鼎的「手机手」!
- 恐高如何过玻璃桥,用尽你的洪荒之力!
- 智齿和智力有关系?别逗了!
- 高情商者的15个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