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凤窑系一处宋代民窑 , 坐落在四川省都江堰市金凤乡金凤村一个名为窑沙坡的小山包上 。 成都市文化考古研究所于2000年1月至5月对该窑址进行发掘 , 发现宋代窑炉34座10处作坊区 , 黑釉茶盏是金凤窑瓷器的大宗产品 , 有大小厚薄不同的20种造型 , 估计与宋代“斗茶”风尚息息相关 。
金凤窑黑釉茶盏的共同特征是大口、斜腹略弧、小饼足 , 底径和盏面口径比例相差较大 , 其造型、工艺等与福建建窑以及重庆涂山窑和川西北广元窑的茶盏有不少相近的地方 。 其纹样以窑变纹为主 , 有兔毫纹、星点纹、鹧鸪斑纹、油滴纹以及压印的酱彩斑纹等 , 很多黑釉盏的釉面泛蓝 , 有反射虹彩斑块的晕圈和线条 。 金凤窑的黑釉盏不是普通浮薄浅露、一览无余的透明玻璃釉 , 而是可以展露质感美的乳浊釉和结晶釉 , 器表光洁莹润 , 充分体现了石灰碱釉的质感美 , 也体现了宋人沉静雅素的美学风格 。
宋代是我国瓷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 , 据宋人的笔记、话本记载 , 宋时的酒楼、茶坊都悬挂名人字画 , 以器皿为号召 。 饭店用耀州青瓷碗 , 饮食担子用定州白瓷器 , 可见当时的风气和瓷器的普及 。 四川地区的瓷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 特别是到了南宋 , 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四川地区的经济在相对安定的局面下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又由于金人南侵使得北方熟练窑工南逃 , 造成了北方瓷业的衰落 , 也为南方的窑场带来了不少新技术 , 从而加快了南方各地瓷业的发展 , 金凤窑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 凤窑所烧制的白瓷碗就与河北的磁州窑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 , 这有可能就是北方窑工南下所致 。
而金凤窑大量烧制黑釉盏则与当时盛行全国的“斗茶”习俗有很大关系 。 我国早在秦汉以前就开始以茶作为饮料;到唐代 , 饮茶成为一种遍布全国、老少咸宜的祖习尚 。 入宋以后 , 城镇茶馆风靡各地 , 饮茶更发展成“斗茶” , 并很快风行南北 , 从高踞于庙堂之上的达官贵人 , 到行吟于泽畔山边的文人墨客 , 从策肥御轻的公子哥儿 , 到车水卖浆的平民百姓 , 无不以斗茶为乐事 。 这是因为宋代在理学思潮的熏陶下 , 重视人的内省功夫 , 通过内心的沉思 , 使自己的心理得到净化 。 庄严肃穆 , 澄心静虑地面壁参禅式的斗茶 , 反映了重视内省功夫的时代精神和心理素质 。
宋代斗茶 , 其法如下:先用瓶煎水 , 接着调膏 。 所谓“调膏” , 视茶盏大小 , 用勺挑上一定量的加工好的茶末放入茶盏 , 再注入瓶中的沸水 , 调和茶末如浓膏油 , 以粘稠为度 。 调膏之前 , 还须“〓盏” 。 蔡襄《茶录》:“盏气热 , 冷则茶不浮” 。 再注入沸水 。 衡量斗茶的胜负 , 一看茶面汤花色泽和均匀程度;一看盏的内沿与汤花相接处有无水的痕迹 。 汤花面要求色泽鲜白 , “淳淳光泽” , 民间称其为“冷粥面” , 意即汤花像白米粥冷后稍有凝结时的形状;汤花均匀适中 , 叫做“粥面粟纹” , 像白色粟纹一样细碎均匀 。 汤花保持一段时间后就要散退 , 此时盏内沿就会出现一圈水痕 , 以先出现水痕者为负 。 正如祝穆《方舆胜览》中所说:“斗试之法 , 以水痕先退者为负 , 耐久者为胜” 。
推荐阅读
- 从那些惊心动魄的车祸照片中,能看出谁更安全?
- 未来,科学家或许能从你的头发判断出你的家庭地址
- 你真正的了解文身吗?
- 如何让异性对你有感觉?
- 15岁希洛闪耀红毯,从帅男孩变回美少女,像朱莉还是像皮特引热议
- 牙买加短跑运动员为何这么牛?
- 你为什么会不记得婴儿时期的事儿?
- 心理学解读:为何男人都爱嫖?
- “绿帽子”是从哪里来的?
- 巴哥宝宝如厕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