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1951年 , 在美国普林斯顿帕默球场 , 一场秋季足球赛事正在进行 。 只见双方激烈抢球、传球 , 好不精彩 。 正在双方剑拔弩张的时候 , 一个意外发生了 , 赛场的两名球员发生了肢体冲突 , 继而引发比赛双方大打出手 , 最终多名球员受伤 。
此事一出 , 舆论哗然 , 赛场斗殴事件迅速占据了美国各地体育版的头条 , 大众开始反思:“到底谁该为此事负责?”比赛双方都相互指责对方手段粗劣 , 吵得不可开交 , 从他们身上显然得不到正确答案 。 在比赛结束后不久 , 心理学家们采访了看过比赛的学生 , 这些学生们的回答让心理学家哭笑不得 , 由于他们都过分偏爱自己喜爱的球队 , 所以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描述 , 出现了跟比赛双方一样的偏见 。

人们的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插图

鸭兔错觉
心理学家们在观察和解释这场比赛时 , 发现这些学生表现出了与鸭兔错觉中孩子们类似的反应 。 此前 , 实验者们用一张《鸭兔错觉图》 , 做了几个不同的实验 。 从这张鸭兔图中 , 既可以看到兔子 , 也可以看到鸭子 , 但需要一些努力 。 研究人员发现 , 当复活节到来时(复活节兔是复活节象征之一) , 更多的孩子会看到兔子 , 在其他时候 , 他们更有可能看到鸭子 。
在另一项花瓶和面孔的错觉图中 , 3至5岁的孩子没办法看到另外一个图片 。 对大一点的儿童进行测试时 , 三分之一能看到另外一个图像 , 其余人大部分在被提示这张图有歧义时 , 才能看到两个图像 。
那场引人争议的足球比赛以及实验中的这些的错觉图 , 暗示着无论是心智还不健全的小孩 , 还是已经有分辨复杂表象能力的学生 , 都很难全面地看到事情的真相 。 即使学生们通过努力能够更仔细地了解冲突的起因 , 孩子们仔细观察就可以看到两张图片 , 但人们并不太爱这么做 , 偏见总是不可避免地存在 。 为什么会这样呢?
人们的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插图

大脑更像是个推理家
在人的大脑结构中 , 有些神经元专门为大脑带来外部世界的感觉信息 , 但比起这些“外来专家” , 大脑还有更多的内在连接 , 这些连接与人们的记忆和经验信息有关 。 平时 , 大脑在决策时 , 两方的信息都会用到 , 但由于现实生活中信息常常不全 , 即使很全 , 调动多重感官也费时费力 , 有点偷懒的大脑更喜爱预测 。
比如在客厅 , 你看到一个黄色的移动的物体 , 大脑收到的视觉信息很模糊 , 但你很快能认出来这是你养的猫 。 你看到你锁好的屋子门被打开了 , 即使你没有看到人影进去 , 也会作出判断:“可能有小偷来过 。 ”这个时候 , 大脑实际更多用到的是经验的部分 , 填补外界信息空白 , 虽然你只要走进或者仔细看一下 , 就能判定这到底是不是如你所想 , 但你不会这么做 , 或者说大脑不会这么做 , 因为这是一件耗费精力的事情 。
在《鸭兔错觉图》中 , 也出现了类似的预测 。 孩子们在复活节时更容易看到兔子 , 平时则更容易看到鸭子 , 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 , 大脑在见到图像的那一刻 , 已经开始调动之前积累的知识经验 , 来判断这个物体到底是什么 。 那些对特定球队有偏爱的球员也会根据喜好 , 更可能指责另一个球队 。
人们的偏见是如何产生的?

文章插图

注意力偏爱
当感官信息与大脑预测不匹配时 , 有两种可行的方式:大脑要么改变预测 , 要么更改收到的感官信息 。 对于爱偷懒的大脑来说 , 前者完全颠覆了已存在的观念认识 , 重新改变记忆方式 , 集中注意力 , 努力获得新知识 , 显然不划算 , 所以它会更改收到的感官信息 , 来让这些感官信息验证已经存在的认识 。 这些认识不仅使得大脑能够得以推测 , 而且会影响哪些刺激被优先注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