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情值多少钱?

小张这两天被邀请参加同事的婚礼 。 虽然关系不算亲密 , 但碍于人情和礼貌 , 他还是打算参加 。 可是 , 在该包多少礼金的问题上 , 小张难住了——包多了心疼 , 万一以后同事跳槽了 , 那钱岂不是收不回来了;包少了既怕落个吝啬的口碑 , 又怕伤感情 。 这可如何是好?

你的人情值多少钱?

文章插图

无处不在的人情
小张的烦恼 , 想必很多人都能感同身受 。 看起来是为钱烦恼 , 说白了 ,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人情” 。
“人情”这个东西 , 可大可小 。 与其说“情” , 倒不如说是一种为人处世之道 , 它已与中国人相伴数千年 。 过去 , 荆轲为报答燕太子丹的人情慷慨赴死;张仪空口做人情谋“合纵”之策 , 助秦王成就霸业;《水浒》中宋江因人情而坐上梁山头把交椅 。
虽然时代在变 , 但中国人关于“人情”、“人缘”的观念却始终根深蒂固 。 它的价值微妙玄通 , 所以类似“滴水之恩 , 涌泉相报”、“礼尚往来”、“人情世故”这些道理 , 几乎成了一种印记烙在每个人的行为和思想深处 。
其实在各种复杂的人际交往中 , 很多关系都暗藏计算和博弈 。 在你还没意识到的时候 , 可能已经不知不觉地成为了“对弈”的当事人 。 比如文章一开始烦恼的小张 , 他内心的纠结其实就是来源于对人情收益的考虑和衡量 。 而诸如这样的盘算 , 其实每一天我们都在进行:
今天我帮了你一个忙 , 意味着下次我有困难找你的时候你应该竭尽全力;朋友间相聚 , 我请吃饭 , 那接下来看电影的钱通常应该由你负责;你时常光顾同一家服装店 , 比起其他客人 , 老板也会给你多一些折扣;就连在短暂的酒桌上 , 我敬你一杯酒 , 甭管你能不能喝 , 也会在筵席间找机会回敬 。
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画面 , 说白了都是在进行人情交换 。 大多数时候 , 我们不喜欢繁琐的人情 , 却又总在不觉间成为推波助澜的当事人;我们疲于客套应酬 , 却又随波逐流 , 生怕欠下所谓的“人情债” 。 这种无形的纽带和枷锁 , 究竟为什么会和我们产生如此深刻的联系?
人情就是“互利互惠”
要从根源上找理由的话 , 这个问题恐怕还是绕不开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基因 。 儒家思想的基点就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邻里关系、君臣关系等等 。 在各种关系中你的处事是否合“礼” , 这个非常重要 。
然而 , 即使抛去规范和教条 , 人情也是人们在实践中自发做出的最佳选择 。 生活在现实社会 , 人总是难免与周围人建立一定的联系 , 无论这种联系的形式如何 , 对象是邻居、是同事、还是朋友 , 它的本质最终都是为人们的需求和利益服务 。
尤其是在传统的中国社会 , 由于生产力低下 , 无论是对抗自然灾害、改良生产工具、应对突发事件 , 人们单凭单打独斗是无法进行的 。 这样一来 , 家庭之间、邻里之间必须建立起一定的联系 , 相互照应 , 才能生存与发展 。
所以 , 维护好自己与群体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关系 , 当然非常重要 。 从本质上来看 , 人情就是一种“互利互惠”的行为——同类同群 , 社会背景、身份相近的人们共同付出 , 一起完成一件惠及双方的事 , 或者我暂时牺牲自己的利益为你“造福” , 但同时 , 我也指望你将来能为我带来利益 , 最终双方共同受惠 。
一边是“重礼”的文化浸润 , 另一边是实际生活所需的合作“互利共赢” , 人情自然也就“重于泰山”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