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著名影星泰勒·斯威夫特在社交网站分享的一张图片,突然成为了网络上的流行热点 。 图片上的一条裙子,在不同人看来居然呈现了不同的颜色,一部分人认为是“白色和金色相间”,但也有人认为是“黑色和蓝色” 。 尽管斯威夫特随后承认裙子是蓝黑相间,不过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依然在火热进行 。 实际上,这种实物与照片之间产生的巨大颜色差异,不仅仅和人眼感知有着密切关系,拍摄时的多种因素,同样可以对此产生重要影响 。
文章插图
宽容度
人眼在处理物体之时,往往会通过细致的调节来获得色彩明暗准确的图像 。 而相机在拍摄照片之时,也需要靠多个环节来尽可能做到色彩明暗的还原 。 一般而言,我们把相机对色彩明暗反差的处理范围,称为宽容度 。 这一指标最主要的决定因素就是数码相机的“视网膜”——影像传感器的处理能力:出色的影像传感器可以在色彩明暗反差较大或较小时均能有效还原真实的反差,使照片的色彩层次清晰,也就是宽容度较大;而宽容度较小的传感器,在明暗反差较小时能保证准确还原,但在反差较大时却会导致色彩层次模糊(因为通常需要牺牲某些较暗或较亮的细节,以保全其他细节),照片看上去似乎只是有有限的几个颜色 。
除此之外,宽容度还容易受到诸如影像的机内处理、后期处理等因素影响,这其中最典型的因素就是照片压缩过程 。 为了便于存储、传输,拍摄到的图像会以一定格式进行压缩(通过删去不必要信息从而减少存储占用空间) 。 正如音频压缩有无损压缩算法和有损压缩算法一样,图片的压缩也具有这两种算法 。 例如普通人在拍摄照片时选用的JPEG格式,便是通过有损压缩算法达到压缩目的的,因此JPEG格式图片的宽容度,一般要比无损压缩格式(如专业的RAW 14bit)的宽容度要小,图片细节损失也大 。
【白金还是蓝黑,一条裙子引发的争论?】
文章插图
白平衡
虽然很多光源在普通人看来都是“白色”,但实际上,它们往往拥有着自己独特的颜色,专业上一般用“色温”这个词来衡量不同光源之间的颜色 。 在摄影领域,白平衡一词一般就用来指代色温 。 人眼之所以对不同色温的光均能还原为白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眼即有对色温的调节;而相机如果想在拍摄照片时不会因为受光源影响而产生偏色,同样需要针对光源的色温进行调节,这就是相机的“白平衡调节”功能 。
光源的色调大致可以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两类,例如黄昏后自然光源发出的光线则更接近于蓝色,此时光源的色调被称为“冷色调”;而蜡烛、白炽灯等光源所发出的光线较为接近红色,这类光源的色调属于“暖色调” 。 通常情况下,相机调节白平衡时,只需让相机对冷/暖色调的光源准确地还原至白色,其他颜色的还原也会随之正常 。
文章插图
对有经验的摄影师而言,他们在拍摄照片之时往往会自行判断光源,然后选用手动白平衡模式以准确调节,在摄影师判断准确的情况下,手动白平衡的准确程度最高 。 普通人在拍照时则经常选用自动白平衡,优点是方便快捷、无需繁琐的参数调整,但由于相机的自动判断并非十分准确,有时就会出现白平衡判断失误,画面的色调便会一定程度上偏冷或偏暖 。
除此之外,对于较为复杂的光源环境,拍摄物体不同部位的色温也会造成差异,此时自动白平衡模式同样未必会达到准确判断 。 有经验的摄影师一般会使用辅助装备(如灰色卡)进行白平衡调节,但步骤较为繁琐,普通人群也很少使用 。 留意画面中的白色物体,并利用它来进行白平衡校正,也是不错的方法 。 如果实在懒得进行这些较复杂的方法,在自然光源情况下,可开启“日光白平衡”模式,同样可收到较好效果 。
推荐阅读
- 真泰迪与假泰迪的区别
- 你是在享受喝茶的乐趣 还是为了喝茶而喝茶?,什么是绿茶婊
- 心灵鸡汤:解药还是毒药?
- 螃蟹是胎生还是卵生
- 螃蟹是凉性还是热性
- 白虎:神兽还是怪物?
- 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危言耸听还是日益临近?
- 蜘蛛是可怕的毒物还是被误解的精灵?
- 宝宝的长相更像爸爸还是妈妈?
- “买买买”之后,为何还是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