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7月28日)恰好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肝炎日 ,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今年世界肝炎日所定的主题是“肝炎:重新思考” 。 而在WHO的宣传材料中 , 却也提及了一个无奈的事实:尽管各种病毒性肝炎在全球范围内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 但依然有相当一部分民众 , 甚至患者都对病毒性肝炎存在着不少误解 。 今年的世界肝炎日 , 我们不妨通过这篇文章 , 扫除那些关于乙型肝炎的误区 。
文章插图
误区1:外出就餐时不慎选择了卫生条件不佳的餐馆 , 或是与乙肝患者日常生活会感染乙肝
真相:这一误区可能来源于两种知名度颇高的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 。 甲肝和戊肝的传播途径均为粪-口传播 , 即通过被病毒污染(一般是被沾染了带病毒粪便的水源所污染)的食物或水源所传播 。 例如全球有名的1988年上海甲肝大流行 , 便是因为市民不慎食用了被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 , 而导致了甲肝的大规模爆发 。 而戊肝感染虽然在大城市极为少见 , 但在小部分未能保证饮用水源安全的山区或牧区 , 仍会时常发生戊肝的小规模流行 , 元凶则是被戊肝病人粪便所污染的饮用水源 。
但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 ,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并不包括粪-口传播 。 在成年人之间 , 乙肝病毒同艾滋病病毒一样 , 经过含有大量病毒的患者血液或体液传播 , 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为经性行为、无意间交换血液或体液(如共用被血液污染的剃须刀、共用未消毒的纹身器具)或静脉吸毒而感染 。 而对儿童而言 , 另外两种感染方式更为常见——母婴垂直传播(母亲通过分娩或哺乳将乙肝病毒传染给婴儿)和幼儿期(3-7岁)与患者的密切接触 , 尤其是母婴垂直传播 , 截止目前依然是国内乙肝病毒传播的最常见途径 。 至于成年人之间的日常接触 , 包括吃饭、握手、交谈、一般生活等 , 不会传播乙肝病毒 。
误区2:国内乙肝病毒携带率已经大幅下降 , 刚出生的孩子没必要接种乙肝疫苗
真相:在全球几乎所有地区 , 乙肝疫苗的大范围接种以及针对所有新生儿的计划免疫 , 是控制乙肝病毒传播的首要功臣 。 例如在国内 , 人群的乙肝病毒携带率曾超过10% , 由此带来的肝硬化、肝癌相关死亡更是不计其数 。 但在国家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免疫计划后 , 儿童乙肝病毒携带率在近三十年间锐减至1%左右 , 无数新生儿因此避免了感染乙肝病毒 。 根据台湾地区进行的一项长期研究的结果 ,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不仅预防了乙肝病毒感染 , 还直接大幅降低了日后患上肝硬化、肝癌(慢性乙肝的两大最终结局)的风险 。 乙肝疫苗是有史以来第一款被证明能预防癌症的疫苗 。
部分人曾对乙肝疫苗的安全性提出质疑 , 但全球数十亿次乙肝疫苗接种的经验和数据告诉我们:乙肝疫苗的安全性非常之高 , 接种者很少发生不良反应 , 即使发生也大多很轻微 。 至于乙肝疫苗导致惊厥等罕见不良反应的情况 , 同样存在于其他所有疫苗之中 , 而且很少见 。
误区3:慢性乙肝对肝脏的损害完全是由病毒自身的行为导致的 , 提高免疫力可以帮助缓解病情
真相:的确有不少病人会认为乙肝病毒在体内的大量复制引起了严重的肝脏病变 , 并因此得出了“提高免疫力可以缓解病情”的推论 。 有不少商家也看出了其中的商机 , 纷纷推出了号称能“提高免疫力”的药物或保健食品 。 但在医生看来 , 这些方法绝大多数无助于慢性乙肝的缓解 , 因为它们所宣传的“提高免疫力”基本属于吹牛 。 至于其中极少数能提高免疫力的 , 很抱歉 , 它除了帮倒忙以外起不了任何作用 。
推荐阅读
- 世界旅游日的由来 世界旅游日的起源
- 车厘子产地
- 竖起来的地图,改变了你的“世界观”吗?
- 世界上第一支警察队伍,诞生于何处?
- 世界杯:激光让俄罗斯队出局?
- 抗衰老激素到底有没有用?
- 瘫痪少年“钢铁侠”,如何能够为世界杯开球?
- 怎么申请成为2019年男篮世界杯志愿者,在哪申请
- 如何鉴别真假蜂蜜?
- 谁能取代锂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