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莱沙·珀金斯(Elisha Perkins)1741年出生在英国北美康乃狄克殖民地 , 跟父亲学医 , 成为一名很成功的医生 。 美国独立后 , 1796年珀金斯获得一项专利 , 这是一种被称为珀金斯牵引器的东西 , 就是两根三英寸长、一头尖的金属棒 , 是铁和童合金制成的 , 珀金斯声称由特殊合金制成 , 可治疗头部和脸部的炎症、风湿和疼痛 , 办法是在患病部位压20分钟 , 这样就可以把有害的致病电子液拉出体外 。
康乃狄克医学协会认为珀金斯牵引器是骗术 , 将珀金斯逐出协会 。 珀金斯争取到美国三家医学机构和丹麦皇家弗雷德里希医院12名外科医生的支持 , 还争取到很多名人的支持 , 连乔治?华盛顿也买了一套 。 珀金斯声称治了率5000人 , 珀金斯牵引器在欧洲受到热烈欢迎 。
成名之后 , 珀金斯再接再厉 , 发明了一种治疗痢疾和咽喉炎的药物 , 1799年纽约流行黄热病 , 珀金斯前去试验自己的新药 , 没想到出师未捷身先死 , 反而死于黄热病 。
就在这一年 , 英国名医约翰·海加斯(John Haygarth)着手研究卖5个金币一套的珀金斯牵引器的效果 , 他用木头做成同样的棒 , 给5位风湿病人进行治疗 , 其中4位病人表示疼痛得到缓解 。 第二天 , 他用珀金斯牵引器对他们进行治疗 , 得到的效果是一样的 。 海加斯的结论是根本就用不着使用这么昂贵的金属棒 , 后来动物实验的结果表明珀金斯牵引器毫无效果 。
海加斯发现的这种现象被称为安慰剂(Placebo)效应 , 经过一百多年的研究 , 一直到20世纪60年代 , 安慰剂效应才被广泛接受 , 对新的药物和疗法的验证开始使用随机双盲对照设计 , 而且要大样本 , 目的就是要排除安慰剂效应 。
安慰剂效应普遍存在 , 甚至在治疗中高达1/3 , 尤其对于疼痛、肌肉疲劳、发烧等由脑部直接控制的症状 。 1974年 , 能够和吗啡受体结合的内啡肽(orphins)被发现 , 使得对安慰剂效应的原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 研究发现安慰剂可以去除纳洛酮(Naloxone)对内啡肽的阻断 , 使得人体自身产生的内啡肽发挥作用 , 缓解疼痛和其他症状 。 很多替代疗法比如针灸的效果都是安慰剂效应 。
都灵大学进行了一个试验 , 给术后病人静脉输液 , 第一组明确告诉他们没有止疼药 , 第二组告诉他们可能是生理盐水也可能是止疼药 , 第三组告诉他们可能是止疼药 , 如果他们感到疼痛的话可以要求服用止疼药 , 结果第三组比第一组少服用33%的止疼药 , 第二组比第一组少服用了20% 。
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则给拔去智齿的病人安慰剂 , 确实有缓解疼痛的效果 , 一小时后给部分病人纳洛酮 , 结果这部分病人感到很疼 , 证明是内啡肽在安慰剂效应中的作用 。
能够引起安慰剂效应起码能够起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 但安慰剂效应的出现是没谱的 , 时灵时不灵 , 人们一直认定是医生的医术水平所致 , 其实是自身安慰剂效应不稳定和无规律造成的 , 特别是用传统疗法和替代疗法治疗时 , 因为这些疗法的效果基本上靠安慰剂效应来实现的 。
安慰剂效应究竟怎样出现?
【安慰剂效应:嫌贫爱富?】2008年 , 麻省理工学院做了一个试验 , 他们招募了82位健康志愿者 , 让他们读一本关于新的止疼药的手册 , 然后随机分成两组 , 都服用同一种糖丸 , 一组告诉他们糖丸$2.50一粒 , 另一组告诉他们糖丸$0.10美元一粒 , 除此之外不做解释 。 试验办法是通过对手腕轻度电击来检测对疼痛的耐受能力 , 服药前和服药后分别点击 , 结果得知$2.50一粒的组有83%的参试者能忍受更多的疼痛 , 另一组只有61%的参试者能够忍受更多的疼痛 。
推荐阅读
- 闲谈“蝴蝶效应”
- 牙周病的“蝴蝶效应”都有啥?
- 互联网时代的羊群效应是什么?
- 宜家效应让你自我感觉良好?
- 什么是安慰剂效应?
- 照相时为什么会红眼?
- 茶文化心理效应
- 每天喝多少绿茶才有健康效应?
- 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介绍)
- 汪峰效应是什么意思(什么是汪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