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玉露介绍|恩施玉露的发展史是什么?

恩施玉露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保存下来的蒸青针形绿茶 。 恩施玉露从创制时的“玉绿”到成名的“玉露”用了240多年时间 。 通过近10年的努力, 如今, 恩施玉露以全新的面貌出现, 重新焕发青春 。 恩施玉露从始创的“玉绿”到定名“玉露”, 经历了漫长而又曲折的过程, 在恩施历代茶人共同努力下, 恩施玉露发展成了恩施的一张名片, 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等称号 。
时间, 赋予恩施玉露厚重
5月21日, 恩施市芭蕉乡黄连溪村的群山被云雾环绕, 山上满眼苍翠, 这里到处有长势良好的茶园及加工茶叶的工厂 。 恩施玉露创始者蓝氏家族曾有好几代人都在这里生活 。
芭蕉蓝氏祖籍江西, 自祖上蓝志选为始以经营茶叶等商贸活动为业;后世又迁居贵州省思南府印江县蛮夷司 。 后经多代繁衍, 蓝家后人蓝耀尚因追随儿时“青梅竹马”的文姓女子, 来到湖广施州卫芭蕉油茶沟定居 。 蓝耀尚与文家小女成婚后, 充分利用蓝氏家族制茶的优势, 开始利用当地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垒灶制茶 。
公元1680年, 蓝耀尚40岁时, 蓝耀尚从饭甑上得到灵感, 采用当时已经不为人所用的“蒸”的方法制茶 。 第一批成品虽外形毛糙、杂乱, 色暗黑 。 但是冲泡时却见汤色、叶底嫩绿明亮, 入口滋味清香甘醇 。 蓝耀尚将这种茶免费送给老主顾和权贵们品尝, 反馈效果相当好 。
后经蓝耀尚多次技术改造, 这种工艺于1682年正式定型, 其产品品质特征为:外观条索紧、细、圆、直, 色泽绿润, 形似松针;汤色嫩绿明亮, 叶底嫩绿明亮、匀齐;香气清鲜, 滋味醇爽 。 绿是这种茶的显著特点, 这种茶接近鲜叶的自然绿, 是鲜活的绿, 玉露工艺的雏形就这样诞生了 。 后来, 蓝氏族人为了提升茶叶的品质, 数次搬迁新居 。 现芭蕉乡黄连溪村仍有蓝家的遗迹, 高坎大屋犹存, 当年的盛景仍可窥见一斑 。
1938年, 中国茶叶公司建成恩施实验茶厂, 湖南长沙人杨润之出任厂长, 正式将玉露的工艺固定了下来 。 1939年开始, 杨润之在自己管理的茶厂培训授徒, 恩施玉露从藏于芭蕉的民间技艺成为扬名茶界的制茶绝技 。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也开始由家庭传承演变为社会传承 。 玉露制作工艺虽然几经兴衰, 但最终被传承了下来, 成为一项制茶绝技 。 正是各种的机缘, 赋予了玉露茶叶不同寻常的经历, 也赋予了她历史厚重感 。
传承, 让恩施玉露有生命力
1686年, 《清一统志》记载:恩施“玉绿”被征为官衙礼品进贡, 因当朝皇帝盛赞“胜似玉露琼浆”而得“玉露”之名 。 1938年对于玉露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年份, 这一年, 玉露工艺正式成型并定名, 恩施玉露全新登场, 这项技艺传承变为公开化 。 同时, 市场竞争使玉露生产由一家变为多家, 不再是独家垄断, 也不再是一地生产 。 1937年出生的杨胜伟今年已经81岁 。 近日,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将杨胜伟老先生因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 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 杨胜伟从开始接触玉露技艺到现在, 已经有了60多个年头 。
“玉露茶叶在采摘时一定要提采, 这样才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茶叶的纯正 。 ”杨胜伟说 。 杨老虽然已经80多岁, 但说起茶叶制作仍头头是道, 每个环节都烂熟于心 。 作为玉露技艺的传承人, 杨老经历过恩施玉露的辉煌与衰落 。
1983年, 在全省组织的地方名茶评比中, 玉露荣获第一 。 1984年, 茶叶市场放开, 一系列的原因使得恩施玉露的加工销售开始走向混乱 。 有人买市场上的炒青、珍眉改制成玉露, 当地人俗称“改劁” 。 这样以次充好、以假充真, 导致恩施玉露身价大减 。 到九十年代中期, 玉露几乎从市场上销声匿迹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