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德颂

     唐末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 。 明代周履清著《茶德颂》 。 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先生提出了“中国茶德” 。 有识之士也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 。 历代文人雅士都认为茶性高洁与人伦道德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是对茶德的含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非常可喜的,有积极现实意义的 。 只有各抒己见,百家争鸣,继续深入地研究探讨,茶德才能发扬光大,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 。
饮茶价值观
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首先是利用它作为药用的,这是由干茶叶中含有生物碱等多种药效成份,所以自古至今,人们对茶的认识多偏于药理功能 。 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过认识一实践一再认识一再实践的深化,人们对茶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即从偏重药理功能,发展为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进一步发展为注重精神功能 。 兹梗概列举于后:
偏重药理功能
《神农食经》:“荼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 。
《桐君录》:“巴东别有茗荼,煎饮令人不眠” 。
华伦《食经》:“苦荼久食,益意思” 。
张华《博物志》:“饮真茶,令人不眠” 。
周履清《茶德颂》:“乃掀唇快饮,润喉漱齿,诗肠灌涤,妙思猛进……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倾舒,神昏顿醒” 。
顾元庆《茶谱》:“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去腻,人固不可一日无茶” 。
药理功能与精神功能并重
皎然:“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 ”《饮茶歌消崔石使君》
刘贞亮提出茶有“十德”:以茶散闷气;以茶驱腥气;以茶养生气;以茶除疠气;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尝滋味;以茶养身体;以茶可雅心;以茶可行道 。
宋徽宗说茶:“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冲澹闲洁,韵高致静……沐浴膏泽,薰陶德化,盛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 。 ”《大观茶论》
注重精神功能:
《别录)》“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眼之” 。
陈芷器《本草拾遗》:“上通天境,下资人伦” 。
屠隆《考盘余事》:“人品:茶之为饮,最宜精形修德之人” 。
钱起《与赵莒茶宴》诗:“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 。 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 。
皎然:《采茶歌·送郑容》:“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 。
欧阳修《双井茶》诗:“宝云日注非不精,争新弃旧世人情 。 岂知君子有常德,至宝不随时变易……
苏轼《叶嘉传》:“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质异常,矫然有龙凤之姿……容貌如铁,资质刚劲” 。
日本茶道:“四规”:“和、敬、清、寂” 。
庄晚芳提出中国茶德:“廉、美、和、敬” 。
茶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时代的进步,它的发展趋势,很明显向精神财富倾斜 。 《茶文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有待我们去研究 。
茶德的形成
【茶德颂】 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饮茶初成风俗 。 陆羽在《茶经·七之事》中引南朝著名医学家、道教思想家陶弦景的话:“苦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 说饮茶有利于健康长寿羽化成仙 。 道教徒修炼而嗜茶,茶与宗教开始结缘 。 茶德也开始蒙上宗教的色彩,并开始从药用功能转向精神功能,是陶冶情操表达志向的一种高雅的精神享受,但这仅仅是萌芽 。
唐代,茶茗从山林寺院、皇室、富邸逐渐普及到民间成为“比屋之饮”了 。 僧侣嗜茶,朝廷爱茶,文人颂茶,百姓恋茶,“田闾之间,嗜好犹切”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