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 沉淀的茶文化

“茶马古道”是怎样形成的?这必须从茶的兴起及传播说起 。
尽管当今世界的广告充斥着可口可乐、百事可乐以及麦氏速溶咖啡等等最入时的各种各样饮料 , 但具有独特性的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的中国茶 , 作为普通的饮料仍然雄踞世界的饮料市场之首 , 而且因为其拥有悠久的历史而使其成为一种影响最广的“文化” 。 有的欧美人津津品味着红茶 , 用茶配制成各种饮料 , 而有的欧美人也乐意用绿茶消肥强骨 , 茶在世界仍然风行着 。 当中国瓷茶器具在世界最大的索斯比拍卖行的价码开到几十万美元的时候 , 你会为茶的魅力感到惊讶 , 因为你喝茶的时候 , 总是大杯大碗的喝 , 并没有品味出“茶文化”的博大精深 。 当东瀛的日本人得饮茶之俗后 , 把饮茶“玩”成“茶道” , 于是许多人明白饮茶也是一门深奥的“艺术” 。
中国的云南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 是最早饮用茶并培植茶树的地方 。 在今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的南糯山至今仍长有千年的老茶树 , 而四、五百年的茶树则是成片 , 成林 。 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 是云南省除稻作文化外 , 贡献给世界最重要的“文化” 。
在先秦的汉文献里没有“茶”字 , 只有一个“荼”字 。 《周礼》云:“掌荼 , 掌以时聚荼 , 以供丧事 。 ”先秦典籍里“荼”出现的比较多的是《诗经》 。 如《谷风》:“谁谓荼苦”;《出其东门》:“有女如荼” 。 《邶风》:“谁谓荼苦 , 其甘如荠” 。 《楚辞》中也有说到“荼”的 。 《楚辞九章?桔颂》:“故荼荠不同亩兮” 。 而作为原产茶地的云南也有历史文献记载 , 《普洱府志》载 , 云南少数民族最早在汉代就已栽培茶树了 。 “茶”字最晚到唐时就已见于正式的文献了 。 唐陆羽《茶经》便对茶、茶具、制茶的方法、饮法及用水之道、茶的源流等作了详细的介绍和研究 。 如在《茶经?一之源》说:“茶者 , 南方之嘉木也 。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 。 其巴山峡山 , 有两人合抱者 。 伐而掇之 。 其树如瓜芦 , 叶如栀子 , 花如白蔷薇 。 ”又云:“从草木当作茶 。 其字出开元文字者 , 义从木 , 当作茶 。 其字出本草 , 草木并作茶 。 其字出《尔雅》 。 其名 , 一曰茶 , 二曰贾 , 三曰设 , 四曰茗”实际把茶称为贾、设、茗等 , 是由于品种或方言语音变化的缘由 。 “茶”与“荼”字应是同名同物 , 从中古音学来推测 , 其在上古为定母鱼部 , 姑且拟为dra音 , 中古以后 , 字音分化 。 据有的学者调查一些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 , 还找到了一些同上古汉语“茶”语音相对的地方 , 如城步金水苗语作da;贵州彝语作ba-tu;汉语福建方言作tu 。
确实云南滇域由于自然条件的优越 , 古人类很早就在这块广阔的地域里生活了 。 我们知道 , 还在人类早期的发展过程中 , 采集业的发展 , 便刺激了人的文化思维器官 , 而这种思维的发展 , 必然引导人们去选择一些较好的植物进行定向载培 , 而这种思想的孕育 , 标志着农业社会的诞生 。 滇域的先民把“茶”作为定向培育的植物 , 开了“饮料”作为世界“饮茶”文化的先河 。 “饮料”与“食物”的分离 , 可以说是人类“饮食”文化上的一次大变革 。 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 , 中国是载培植物的最大起源和变异中心之一 。 而云南又是中国的变异中心 。 在世界各国历史上都有过因为某一“物”的发现 , 而使这一国家成为世界注目的地方 。 以中国人为例 , 其所产的丝绸世界闻名 , 罗马学者老普林尼(Gajus the elcler)在《博物志》中说:“赛里斯(Seres , 丝国 , 指中国)国其所产丝 , 驰名宇内 。 丝生于树叶上 , 取出 , 湿之以水 , 理之成丝 , 后织成锦绣文绮 , 贩至罗马 。 ”由于丝绸的华贵 , 使世界为之倾倒 。 当时罗马贵豪就以有丝绸服装为骄傲 。 因为丝绸价格极高 , 势必让经商者组成庞大的商队 , 翻越万水千山 , 以生命作为代价 , 年复一年地将中国丝绸运往世界各地进行贩卖 。 这些贩运的道路 , 由于来往人我 , 逐渐就形成了联系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纽带 。 云南的稻作文化也曾拯救了饥饿的日本 , 使世界深受其影响 。 云南的“茶”也是如此 , 樊绰《云南志》卷七载“茶出银主城界诸山” , 指的就是现今景东 , 景谷及其以南地区 。 大叶子普洱茶 , 早在唐天宝年间就在澜沧江两岸大量种植 。 其味苦中回甜 , 在当时就闻名于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