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茶最初由马帮运入四川 , 并向北、向西“扩张” 。 唐人《封氏闻见录》说:“茶南人好饮之 , 北人初不多饮 , 开元中 , 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 , 大兴禅教 , 学禅务于不寐 , 又不夕食 , 皆许饮茶 。 人自怀挟 , 到处煮饮 , 以此转相仿效 。 遂成风俗 。 自邹、齐、沧、隶渐至亲邑 , 城市多开店辅 , 煎茶卖之 , 不问道俗 , 投钱取饮 。 其茶自江淮而来 , 舟车相继 , 所在山积 , 色额甚多王公朝士无不饮者但不如今人溺之甚 , 穷日尽夜 , 殆成风俗 。 ”唐人饮茶之风在这里可略见一斑 。 由于茶的功能价值 ,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 , 饮茶之风进一步向北渗透 。 北方食畜肉、乳制品的游牧民族也大量饮茶 , 如当时的乌桓、匈奴、羯、鲜卑、氐、羌等各少数民族 , 由此在唐宋时期“茶马互市”为一时之盛 。 宋代在今普洱县境内就已有“茶马”交易市场 。 清初 , 檀萃的《滇海虞衡志》就载:“普茶名重于天下 , 此滇之所认为产而资利赖者也 , 入山作茶者数十万人 , 茶客收运于各处 , 每盈路 , 可谓大钱粮矣 。 ”足见滇茶名重于天下 。
茶叶运销 , 曾达红海沿岸及欧洲各国 。 欧洲文献最早说到茶的是威尼斯人Giambattista Ram Wsio 所著的“Voyages and Travel”(《海陆游行记》) 。 “茶”的对音为“Chai” 。 十六世纪 。 茶传入欧洲 , 英国称“茶”为Chaa 。 从此 , 茶风靡整个欧洲 , 各国纷纷进口中国的茶叶 。 现代英语“茶”为“Tea” , 法语称“Thé” , 德语叫“tee” , 俄语读“” , 是北方方言“tsha”的对音 。 托尔斯泰巨著《战争与和平》中就有关于喝中国普洱茶的细致描写 。
云南向西冲破大江巨山的阻隔把茶销售到西藏 , 其时间最迟不会晚于唐代 。 古藏文里的“茶” , 读dza , 与汉语里“茶”的古音非常相似 , 现在藏语的tcha的音应该是从古藏文dza演化而来 。 据谭文之《滇茶藏销》统计 , 民国年间 , 滇茶入藏一年至少有一万担 。 当时西藏来滇贩运茶叶盛况确如谭方之所述:“滇茶为藏所好 , 以积沿成习 , 故每年于春冬两季 , 藏族古宗商人 , 跋涉(原作涉)河山 , 露宿旷野 , 为滇茶不远万里而来 。 是以紧茶一物(按:其义不明 , 惟指的当是砖茶或沱茶 。 引者) , 不仅为一种商品 , 可称为中藏间经济上之重要联系 , 抑且涉有政治联系意义 。 概藏人之对于茶也 , 非如内地之为一种嗜品或为逸兴物 , 而为日常生活上所必需 , 大有‘一日无茶则滞 , 三日无茶则病’之概 。 自拉萨而河墩子 , 以至滇西北丽江转思茅 , 越重山 , 过万水 , 历数月络绎不断于途中者 , 即此故也 。 ”“茶马互市”起于唐 , 而兴于宋 。 《滴露漫录》说:“茶之为物 , 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 , 以腥肉之食 , 非茶不消 , 青稞之热 , 非茶不解 , 是山林草木之叶 , 而关国家大经 。 ”这里茶已同国家的政治夸大事联系起来了 。 宋统治者用茶马贸易来同少数民族搞好关系 。 《太平寰宇记》载:“番部地蛮夷混杂 , 无市肆 , 每汉人与之博易 , 不见使钱 。 汉用绸由、绢、茶、布、番部用红椒 , 盐、马之类 。 ”由于统治者的提倡 , 人民的需要 , “茶”借此而传播得更远更广 。 由于“茶”的运输 , 必然带来相应的其他文化 。 《岭外代答》卷五载:“蛮马之来 , 他货亦至 。 蛮之所赍麝香、胡羊、长鸣鸡、披毡、云南刀及诸药物 。 ”又《桂海虞衡志》记载说:“乾道葵已冬 , 忽有大理人李观音得凡二十三人 , 至横山议市马 。 出一文书 , 字画略有法 , 大略所需文选、五经、春秋、本草、五藏论、大般若经及初学记集圣历百家书之类 , 及须浮量钢器并砣 , 琉璃碗壶 , 及紫檀、沉香木、甘草、石决明、井泉石、密陀僧、香蛤、海蛤等等药 。 其后云:言音未同 , 情虑相契 , 继续短章 , 伏乞斧伐 。 短章有:‘言音未会意相和 , 远隔江山万里多’之语 。 ”该文记述了在茶马贸易中 , 当时滇人要求购买大量的汉文典籍 , 包括儒、道、佛及医学书 。 另外还购置了大量的手工艺品 。 可见 , 由于茶马互易的影响 , 使滇域的文化水平得以提高 。 如果我们就“茶”文化本身来看 , 也可以看出它沿“茶马古道”所进行的波开扩散 , 如对茶的饮法 , 历史文献对如何饮茶及讲究有所记载 。 樊绰《云南志》卷七记唐代“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 《续博物志》卷七载 , 茶同“杂椒 , 姜烹而饮之” 。 明代谢肇氵制在《滇略》里记述道:“士庶所同 , 皆普茶也 , 蒸而成团” 。 从以上文献中可以看出 , “茶”这个“新文化源”由于自己的“积淀要素”的影响 , 不断“汲取”另外一个社会的“文化”进行“融合” , 因而得到传播 。 “茶”文化的“要素”首先被发源地的社会所吸收 , 接着沿“茶马古道”逐渐向北方延伸开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