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府|小炒肉变形记( 二 )


故事里的一盘小炒肉差点要了一条人命 , 但故事也只是故事 , 而不是事实 。 有史料为证 , 事实是——年羹尧不吃猪肉 , 更准确地说 , 年羹尧不吃四足肉 , 不吃四足肉 , 不吃四足肉 。
朝鲜史料《肃宗实录》中曾记载了年羹尧出使朝鲜时的饮食情况: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四月二十六日 , 年羹尧以副敕使身份出使朝鲜 , 负责接待的朝鲜官员自然是要提前了解来使的饮食生活习惯 , 于是提前得知年羹尧“不食四足之肉 , 而所食不过鹅、鸭、海参等物” , 朝鲜负责饮食接待的官员因此特意修改了招待菜谱 。 在四月二十八日的史料中记录道:“第二味唐猪酱泡以水卵汤代替;第三味唐猪炙以卵炙代替;第四味唐猪盐水 , 以鸭子汤代替;第五味唐猪雪阿觅 , 以唐鹅代替;第七味獐肉炙 , 以海参代用……国王允之 。 ”外交无小事 , 饮食习惯更是首先要考虑到的细节问题 , 从这段史料足以看出年羹尧跟小炒肉实在是不会产生什么交集的 。
年羹尧也曾对雍正说过自己特殊的饮食癖好 。 1723年 , 年羹尧平定青海叛乱前夕 , 年羹尧向雍正透露:不吃牛羊肉(四足之肉)!雍正元年十二月年羹尧奏折书:“而西宁所有者 , 牛羊而已 , 皆臣不食之物 。 (臣)面体微瘦……常能以六力之弓连射五十矢矣…… 。 ”
恰如那歌词里唱的:“故事里的事 , 也许是真事 , 故事里的事 , 也许是从来没有的事 , 其实故事本来就是故事 , 故事就是故事 。 ”
年羹尧和小炒肉的故事也只能是坊间人们在年羹尧“生活奢侈”的人设下 , 编造出来的莫须有的故事 , 而现代影视剧又在故事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艺术化”处理 , 以讹传讹 。
年羹尧的故事只是杜撰的故事 , 小炒肉的美味却是不争的事实 。 至少根据梁章钜的回忆 , 小炒肉在康乾时期流传已广 。
清代很重要的一本菜谱《调鼎集》中便记录了一道“少炒肉” , 大概后世把“少”记作了“小” 。 于是 , 曾经的“少炒肉”便成了如今的“小炒肉” 。
书中记载了这道菜的详细做法:“少炒肉 , 肋条去上一层横肉 , 用第二层半精肥者 , 去皮切细丝 , 用甜酱、酱油、椒末、酒捻透 , 下红锅三、五拨即起 , 少加豆粉(忌用五花肉) 。 又 , 配生梨丝钞(炒)肉 。 又 , 炒肉丝 , 切细丝 , 去筋襻、皮骨 , 用清酱油、酒郁片时 , 用菜油熬起 , 白烟变青烟之时即下肉炒匀 , 不停手 , 加豆粉 , 醋一滴 , 糖一撮 , 葱白、韭、蒜之类 , 锅内炒肉止了(只用)半斤 , 用大火不用水 。 又 , 炮后用酱水加酒略煨起锅 , 肉色甚红 , 加韭菜尤香 。 又 , 精肉批大薄片 , 水洗挤干 , 每肉一斤 , 椒末五分 , 细葱花二分 , 盐二钱 , 酱一两 , 将肉拌匀 , 锅内多放油 , 烧极热 , 将肉连炒数转 , 色黄、肉熟再烹以醋 , 将熟之肉 , 倾加冬笋丝、腌冬芥菜丝更佳 。 ”用料如此之讲究 , 火候也有精微之要求 。
从菜谱中记录的这道菜的做法大致可以判断“少炒肉”菜名的来历与烹饪技艺有很重要的联系 。 古汉语中“少”与“稍”通假 , 意思是这道菜在烹饪过程中要大火稍微翻炒一下即可 。 二三百年来 , 小炒肉都是一道很讲究火候的菜 。
《调鼎集》这本菜谱是扬州盐商童岳荐辑录而成 , 在这本菜谱中 , 猪肉类的菜品至少有上百道 , 很多菜品只需十来个字便说明 , 而这道“少炒肉”的做法却讲得特别细致 , 可见记录这道菜时 , 童岳荐是十分仔细打听过的 , 也说明这道菜在当时应当是一道比较稀罕的菜 。 这本书成书在乾隆三十年(1765年)左右 , 此时乾隆已经至少下过三次江南 , 自然也顺带让南北厨师们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技术交流 , 小炒肉的流传范围逐渐扩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