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准备广式腊肉的厨师 视觉中国 图
谈及近代腊味 , 一则传播甚广的趣闻必须一提 。 1932年 , 《上海报》公布了坊间有关康有为早年乡居生活的轶闻 。 身为老广 , 康有为“生平最爱食腊肠与鸭子” , 但未发迹之时的康有为极为寒酸 , 无福解馋 。 结果“其邻舍有以腊味为生者 , 康氏常窃其尚未制就之腊肠 。 久而久之 , 事发 , 康氏直认不讳” , 好在邻居心善 , 看在康有为一介贫寒书生的份上不予追究 , 否则中国近代史的几个关键片段 , 怕是要“改写”不少 。
文章图片
1933年《新闻报》广告
让康有为不顾读书人体面 , 甘愿“瓜田纳履”的腊味 , 也令其他广东籍文人恋恋不忘 , 为文坛八卦奉献了不少谈资 。 1937年 , 途径上海真如张宅的某作家 , 在宅主广东梅县人张资平的“门面”前震惊良久 。 据后来发表于《时代生活》杂志的文章记述 , 张资平“门前陈列了两排腊肠在太阳下晒 , 数目至少当在五六百节以上” , 如此巨量 , 恐怕已不是“嗜好”二字所能概括 。
近代上海 , 广东移民鱼贯而入 , 形成了与“宁波帮”、“苏北人”等群体平行的“广帮” , 深刻影响着近代上海城市历史进程 。 老广们给上海带来了百货商店 , 也送来了诸色腊味 。
1920年代起 , 广东南海人冼冠生在上海开办的名企冠生园每年都会行销腊肠、腊鸭等正宗广式腊味 。 后因顾客众多 , 冠生园在1924年干脆单独辟出了“腊味部” 。 1920、30年代 , 广式腊味产业在上海蓬勃发展 。 1936年发表于《现代生产杂志》的《由美国香肠说到广东腊肠业及其制法》一文 , 记载了广式腊味在上海的兴旺景象:“在去年的春天 , 上海的电车和公共汽车上 , 布满了广东香肠、香鸭的广告!”
值得一提的是 , 检阅近代报刊上形形色色的上海腊肉广告 , 各家宣传虽各有千秋 , 但广东、无锡这两个地名 , 着实是共性“高频词” 。 究其原因 , 大抵可以用1942年广良园的广告予以解说:“特聘广东名师 , 采用无锡鲜肉 , 工精料足 , 鲜美无比” 。 粤地传来的正统技艺配上苏南高品质猪肉 , 如此强强联手 , 做出来的腊肉怎能不让人垂涎欲滴呢!而到了1930年代 , 在上海法租界内麦底安路等处 , 还有商号出售“广东香肠衣” , 说明本地制造腊肠的民众亦为数不少 , 否则万难催生出产业 。
此外 , 1930年代 , 上海的部分广东腊味店已开出“小食部” , 支持现场制作腊味饭 , 顾客可以堂食 。 同期上海冠生园也供应“应时‘瓦锅煲饭’” , 其中主打产品便是腊味煲饭 , 号称是“纯粹广州式之乡村风味” 。
与上海情形相似 , 近代北平也因两广移民 , 掀起了一股持续良久的“腊味热” 。 1935年隆冬 , 《时代日报》发文讲述了“北平的广东食品” , 文章提到那时“菜市口一带 , 因广东会馆很多 , 在丞相胡同、米市胡同有广东叉烧肉作坊很多” , 而这些作坊里也会兼卖各色老广腊味 , 引得“凡旅平粤、桂籍人士无不趋之若鹜 。 ”
谈完广式腊味 , 顺带也提一嘴它的近亲江浙“酱肉” 。 上海、浙江、江苏等处民众 , 也会乘着冬风腌制“酱肉” , 其步骤与广式腊肉相近 , 差别只是江浙沪习惯在“酱肉”的腌料里多添些高浓度白酒 , 激发独特风味 。
推荐阅读
- 女生|谁来买单?广东5名女生喝酒后全部醉倒,服务员为难了
- 羊肉|广东人不会喝酒?那这10款广东当地酒,是用来炒菜的吗?
- 蒜头|《风起洛阳》完美结局,5类美食打卡地成为洛城“戏中戏”
- 篮球场|把“球场”搬进餐厅西北首家德克士篮球主题店亮相银川大阅城
- 好吃|广东人的本命菜~鱿鱼香菇蒸肉饼,鲜美入味 超好吃
- 恒兴集团|广东启动预制菜双节营销活动 近百款预制菜“上新”
- 韭菜|广东大叔摆摊24年,客人只为一锅老汤而来,4点出摊5点一滴不剩
- 蒜薹|蒜薹炒腊肉
- 评选|广东顺德粤菜星级餐厅名单揭晓 15家餐厅上榜
- 血浆鸭|湖南血浆鸭对比广东烧鸭,谁的口味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