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烹饪与饮食

渔民的烹饪方法是极具特色的 。 他们的炉灶是一个用泥做的“行灶” 。 这种炉灶状如一个大口坛子 , 前面开灶门 , 后面有个朝上排烟的圆孔 , 因其分量较轻、便于移动而得名 。 由于没有灶台和烟囱 , 所以俗称“锅腔子” 。
由于渔民外出时通常只备一口铁锅 , 主、副食都得用它加工 , 饭菜的做法就有了特点 , 其中以贴饽饽熬小鱼儿等“一锅出”最为典型 。 其烹饪方法比较粗放 , 鱼的鳃、鳞和肚子等部位一般不做处理 , 只需把鱼洗净后控干水 , 在盛鱼的盆里撒上干面粉 , 并使其均匀地裹在鱼身上即可 。 待锅底的油加热后 , 先放入腌萝卜条、黄豆芽 , 再放鱼 , 以防粘锅 。 接下来加入调好的葱、大酱和醋等作料 , 就往烧热的锅帮上贴饽饽 , 并把水添至能把饽饽泡起来一寸左右的位置 , 盖上锅盖添柴加热 。 待主、副食一起“出锅”时 , 饽饽里也浸入了熬鱼的滋味 。 这种烹饪方法既充分利用了铁锅里的空间 , 又节省了时间 。 锅里熬的是卖剩下的杂鱼和小虾 , 葱是从窝铺旁地里拔的 , 咸萝卜是自己腌的 , 发豆芽用的黄豆和做主食的粮食则是从家乡带来的 , 所用食材基本能够自给 。
此外还有一种鱼咸饭 , 其做法是先用清水把鱼煮到半熟 , 捞出后用筷子把鱼肉扒拉下来放回锅里 , 再放入适量的小米 , 加入葱和盐等作料焖成米饭或熬成“糨饭” 。 鱼的其他部分都被顺手丢进了河里 。 做鱼咸饭最好是用鲇鱼之类无鳞、少刺的鱼 , 而这种鱼在当时是卖不上价钱的 , 渔民乐得自己食用 。 这 , 也是一种“一锅出” 。
其实 , 渔民们并非天天都吃“一锅出” 。 平时他们还是以玉米面饽饽、小米饭和咸菜、小葱蘸酱等饭食为主 , 偶尔才改善一下伙食 。
渔民吃饭并不能完全定时、定所 。 早饭通常是在岸上吃 , 吃午饭和晚饭的时间、地点则要看工作情况而定 。 在蚊虫肆虐的季节 , 他们一般都会在船上吃晚饭 。 如果是在岸上做饭 , 则须赶在傍晚蚊子“下来”之前打点停当 。 之后 , 捧一些碎柴火末撒到灶膛里把火苗压住 , 再拔几把青草铺在船上 , 把“行灶”连锅搬上船放在青草上 , 以免烤焦船板 。 然后 , 把船荡到河心 , 从灶膛里漫出的烟雾一点点散开 , 渔民们就在这烟雾的笼罩中慢慢地享用晚餐 。 在宽阔的独流减河上 , 晚风吹来时 , 河心的蚊虫相对较少 。
【时间|烹饪与饮食】渔民的晚饭大抵离不开酒 , 他们喝的是在附近供销社买的散装白酒 , 打酒用的是当时天津特有的那种装光荣牌酱油的大号玻璃瓶子 , 一瓶能盛四斤酒 。 但他们这些在水上讨生活的人喝酒是比较有节制的 , 下酒菜也很简单 , 常常不过是煮两只腌鸡蛋或烹一点小鱼、小虾而已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