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锅|夜读 | 人勤锅不懒

·
·
人勤锅不懒
作者/张林
原载于《厦门日报》城市副刊
新买了一口锅 。 是老式的手工锻造铁锅 。 卖家强调 , 要严格按他们教的步骤开锅、养锅 , 就不会生锈 。 生锈?记忆中老家那口大铁锅永远黑亮 , 从不生锈 , 氤氲着烟火气息 , 把彼时的清苦生活蒸煮得有滋有味 。

铁锅|夜读 | 人勤锅不懒
文章图片

李毓琳 摄
往昔 , 家中起炉灶 , 大铁锅就嵌在灶台上 , 一日三餐、长短滋味 , 全在锅里头 。 清晨 , 炉中柴火的噼啪声响和锅中米粥的咕噜香味将我唤醒 。 待我洗漱完毕 , 一大碗蒙着厚厚米油的粥已在桌上静候 , 配着馒头、腌菜吃吧 , 不吃完是不准去上学的 。 干饭也是在大铁锅里烧的 。 我尤喜去铲粘在锅底的锅巴 , 香香脆脆 , 算是大铁锅馈赠的开胃小点吧 。 现如今煮饭已煮不出锅巴 , 超市倒有各式“锅巴” , 却不是儿时味道 。
站在灶台旁看父母烧菜也是种享受 。 尽管那时鲜有珍馐 , 但家常的焖烧煎煮我已很欢喜 。 母亲把豆腐切成薄片 , 热锅冷油贴至两面金黄 , 撒上细盐与蒜蓉、葱花 , 出锅 , 就好吃到令我咋舌了 , 那香美穿过童年流连至今 。 偶尔父亲会煎两只螃蟹给我们改善生活 , 我就自告奋勇帮着拉风箱把锅烧得通红 。 父亲把对半切开的螃蟹剖面朝下放入油锅 , “哧——”狭小的厨房顿时弥漫开人间美味的鲜香 , 大人小孩的心里随即被愉悦和满足团团包围 。
童年的小确幸常与铁锅有关 , 而铁锅从早忙到晚 , 直到深夜烧好泡脚水后才在月色中停歇一日的劳作 。 刮锅底灰也算是它的休闲娱乐吧 。 那年头 , 灶里烧的是草木柴火 , 孩子放学通常会沿路拾捡枯枝断木回家添柴 , 大人们会夸孩子懂事 , 其实孩子们更多的是想到饱暖——有热汤热水热饭菜的家才更温暖不是吗?柴火烧多了 , 锅外层会积一层厚厚的灰 。 隔一段时间父亲就把锅倒扣在地上 , 用锄头小心地刮去锅灰 , 然后把灰收集起来 。 有一次我的手指被割破了鲜血直流 , 母亲抓一小撮锅底灰敷在创口上 , 血神奇地止住了 。 后来看电视剧《西游记》时发现 , 孙猴子救治朱紫国国王所用的“紫金丹”竟是以锅底灰配的 。 原来大铁锅除了能煮饭做菜 , 还能治病救人呀!

铁锅|夜读 | 人勤锅不懒
文章图片

曾欣悦 摄
老家的大铁锅用了几十年依旧好用 , 父母舍不得丢弃 , 搬家时也带上它 。 新家有燃气炉灶和新式炊具 , 但父母总觉得用不顺手 , 时不时把旧锅请上新灶 。 虽然少了柴火味 , 但铁锅烧菜依然好吃 , 多少给了老人家一些慰藉 , 饭也能多吃一碗 。
母亲说 , 人勤锅不懒 。 是啊 , 那个年代铁锅好忙 , 哪有空生锈?我那新锅自从开锅后 , 因我变着花样煎炒炸烹 , 也确实越用越油亮 。 铁铲在铁锅里翻飞 , 敲击出不同凡响的清脆乐章 , 带着悠长的回音 , 仿佛是旧时光踏铁穿越而来 , 令我心情也越发清亮起来 。
作者

铁锅|夜读 | 人勤锅不懒
文章图片

张桂琛 , 热爱厦门的闽东山城女子 , 喜欢阳光、正能量和有趣的人、事、物 , 深信文字是有记忆、有温度、有力量的美丽符号 , 工作之余以文写心 , 作品散见于《厦门日报》等报刊、杂志 。
朗读者

铁锅|夜读 | 人勤锅不懒
文章图片

李小梅 , 福建省海峡朗诵艺术团成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