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在刀削面馆,喝一杯小酒


|散文:在刀削面馆,喝一杯小酒
|散文:在刀削面馆,喝一杯小酒
|散文:在刀削面馆,喝一杯小酒


刀削面又称驸马面 , 相传是唐朝驸马柴绍创制 , 柴绍的老婆是李世民的胞姐平阳昭公主 , 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军礼下葬的公主 , 如此传说 , 给刀削面的筋道找到了根源 , 无形中增添了它的硬气 。 当然 , 这种说法现在只存在于书本中 , 咱老百姓知不知道都不影响食欲 。

在我的老家张家口坝上 , 刀削面馆是随处可见 , 也是最受人们喜爱的面食之一 。 按理说 , 刀削面是山西的美食 , 虽在各地均有店铺 , 可如张家口这般满大街皆挂刀削面招牌的城市 , 怕是除了山西之外再难寻觅 。 不过这也很好解释 , 百多年前 , 张家口是移民城市 , 人口大多由山西迁来 , 张家口的此地话 , 到现在还是晋语方言 。
如以前些年火热的走西口类电视剧所述 , 山西人来张家口大多经商 , 发财成为一方巨贾的比比皆是 。 可要照我祖父的说法 , 来张家口的山西人 , 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当地活不下去的穷苦农民 , 他们用木棍挑着包袱铺盖 , 偕老带幼的一路艰辛走到当时还是大漠草原的张家口地区 , 仅仅是为了能够在这苦寒之地寻一片土地 , 讨一口饭吃罢了 。
我的祖辈来自山西大同 , 至今已有六代 , 时过百年 。 依稀记得祖父说过 , 我家的老老家在天镇阳高一带 , 不是叫谢家堡就是叫盛家庄 。 祖父之所以说不清 , 是因为他的祖父是带着怨气离开家乡 , 且从此再未回过山西 , 亦很少和子孙谈及家乡之事 , 偶尔说起来的时候 , 怨气满满 。
老祖宗有怨气也是理所当然 。 当初的走东口走西口并不是一路奔着美好前程而去 , 那可是涉及到生命存亡的抉择 。 俗话说 , 外面千般好 , 不如窝在家 。 在交通、医疗不发达的年头 , 远行的风险不是今人可以思量的 。
无奈 , 家中人多地少 , 实在活不下去 , 老祖宗是家中次子 , 哥哥是主要劳力 , 不能离家 , 弟弟还小 , 不可离家 , 万般委屈之下 , 他背起行囊 , 随着一样委屈的同乡们 , 走出了村口 , 走向了未知 。
临行前 , 双目含泪的父母拿出了家里仅剩的白面 , 给他做了一碗刀削面 , 告诉他 , 咱们山西人 , 只要有了这口面 , 到哪都能活下去 , 有面有汤 , 吃饱了不想家 。 话虽如此 , 可我想 , 老祖宗吃下的这碗刀削面定是百感交集 , 白面再香 , 也比不上家里的粗茶淡饭 , 汤水再浓再热 , 也是一阵阵苦咸 。
老祖宗从大同到张家口走了多久已然无法得知 , 我知道的是 , 他终于在坝上扎下了根 , 生儿育女 , 开枝散叶 , 到我祖父年轻时 , 人们已经可以填饱肚皮 , 也仅仅是填报肚皮而已 。 莜面土豆随便吃 , 刀削面依然是稀罕吃食 , 一年到头吃不上几顿 。 至我儿时 , 衣食早已不缺 , 肉也能时常不短的放开肚皮吃上一回 , 可祖父最中意的 , 依旧是那一碗刀削面 , 每次来县城我家小住时 , 祖父的头等大事就是跑到路口的刀削面馆 , 硬硬的来它一碗 。
【|散文:在刀削面馆,喝一杯小酒】有意思的是 , 祖母会做刀削面且做得极好 , 除了祖父外 , 家人都爱在家吃她所做的刀削面 。 刀削面并不是什么难做的吃食 , 只要面和好醒好 , 削反倒是次要的了 。 我见识过祖母削面 , 用竹签削过 , 用菜刀削过 , 甚至用勺子也削过 。 刀削面的精髓在于一勺汤汁 , 现如今人们吃饱喝足挑挑拣拣 , 总说这家的卤汤好 , 那家的不好 , 我小时候没这么多讲究 , 肉卤的刀削面香 , 鸡蛋卤的香 , 酱油醋拌着黄瓜萝卜丝的也香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