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蔽性|“大数据杀熟”仍存 破除“隐蔽性”是难题( 二 )


——在某外卖平台上,不同用户在同一家没有点过餐的店家显示的优惠红包价格也不尽相同 。一个用户手机页面显示的优惠红包价格为满33元可抵扣11元,但另一用户显示的优惠红包价格分别为满31元抵扣9元、满53元抵扣13元以及满57元抵扣14元 。
根治“大数据杀熟”困难重重
北京市消协调查显示,超八成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如今相当普遍,且有超五成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 。今年年初,中消协表示,有些经营者利用算法进行价格歧视 。一是对新老用户制定不同价格,会员用户反而比普通用户价格更贵 。二是对不同地区的消费者制定不同价格 。三是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可能面临价格上涨 。四是利用繁复促销规则和算法,实行价格混淆设置,吸引计算真实价格困难的消费者 。受访专家表示,“大数据杀熟”具有智能化、系统化、批量化、隐蔽性等特点,想要根治仍然困难重重 。
——难以察觉,隐蔽性强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大数据杀熟”问题频繁出现、屡禁不止,很大程度在于其有一定的隐蔽性,一方面,消费者不经多部手机或者多人同时比对,很难察觉这一情况 。另一方面,消费者即便发现价格歧视也难以固定证据,因为消费者并不知道价格A和B之间的差距是怎么形成的,在某些情况下“素人补贴”等情况都会造成单价的不同,消费者很难仅凭借价格的差异来判断平台是否在“杀熟”,同时也给平台留下了解释的空间,导致消费者举证不易、维权困难 。
——“看人下菜碟”,区分用户 。部分平台对于苹果手机用户也会“格外关照” 。复旦大学孙云金教授的团队在针对网约车平台的调查中发现,苹果手机用户在打车的过程当中更有可能被舒适型车辆,即优享、专车等价格相对较高的车型接单,且这一比例是非苹果手机用户的3倍 。此外,苹果手机用户所能享受到的打车优惠也更少 。数据统计发现,苹果手机用户所能获得的平均优惠约为非苹果手机用户的一半,优惠金额占据每订单原价的比例,即折扣比,依旧支持上述结论 。
——“精准投放”,诱导消费 。专家表示,比如基于算法的推荐广告,似乎总能“猜中”消费者的喜好,从电线杆上的“牛皮癣”变成朋友圈里的“精准投放”,时刻诱导、干扰消费者 。专家表示,一些平台会分析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喜好,推荐消费者搜索价格区间的商品或服务,多次浏览页面的用户可能面临价格上涨 。
——发现难、举证难、认定难 。“新用户的合理期限如何界定?平台的随机性交易如何界定?” 复旦大学数字与移动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说,“消费者通过不同用户之间的横向比较,很容易发现互联网平台‘杀熟’,但达到政策认定‘杀熟’的条件,既需要获取互联网平台的核心算法,又需要较强的技术能力去分析算法 。”
强化日常制度制约
让个体免于被算法“算计”
业内专家认为,“大数据杀熟”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平台对用户数据的保护和利用不当,除提升监管强度提高相关行为的违法成本外,还要不断强化日常的制度约束 。
胡钢认为,“大数据杀熟”侵害了消费者的知情权、选择权、个人信息权等,涉及虚假宣传、价格欺诈、经营欺骗,构成消费欺诈,应当对违法主体进行惩戒性行政处罚,给予受害者惩罚性民事赔偿 。未来可对非法获利丰厚,受害者众多的恶劣行为,立法追究刑事责任 。“鉴于‘大数据杀熟’的智能化、系统化、批量化、隐蔽性、凶猛性,在个案突破的前提下,更应适时开展进驻式、突击式和拔根式的多部门联合执法治理,并配合消费者组织或检察机关的公益性诉讼活动 。”胡钢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