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圈|中国非遗奶食品制作技艺:从小众到大众的“出圈探索”


出圈|中国非遗奶食品制作技艺:从小众到大众的“出圈探索”
文章图片

图为陶高正在查看奶制品的熬制情况 。奥蓝 摄
中新网锡林郭勒7月29日电 (奥蓝)如果说起察干伊德 , 大部分人都会觉得比较陌生;但如果提到奶片、奶酪、奶皮、黄油、奶糖……相信很多人都能会心一笑 , 细数出好几样心头好 。
“察干伊德”指的是传统奶制品制作技艺 , 由马、牛、羊和骆驼的天然纯奶制成 , 味道醇香、营养丰富 。 2014年8月 , 正蓝旗奶制品制作工艺察干伊德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正蓝旗是中国察干伊德文化之乡 , 这里的奶食品工艺独特 , 味道鲜美 , 营养丰富 , 早在元、清朝时就是皇室的奶食品供应基地 。
近年来 , 随着人们对餐饮多样化需求的逐步显现 , 具备高营养、多层次口感和丰富产品形态的奶制品使用场景日益广泛 。
如今 , 正蓝旗正在进行一场传统奶制品的“出圈探索” 。 当地政府和民众正在尝试通过多种手段 , 让更多人接受奶制品 。

出圈|中国非遗奶食品制作技艺:从小众到大众的“出圈探索”
文章图片

图为当地奶制品小作坊制作的种类多样的奶制品 。奥蓝 摄
从毡房到厂房 , 小作坊汇聚产业力量
“推动传统奶制品小作坊健康发展”是近年来正蓝旗奶制品产业的发展方向 。 当地政府早早就意识到 , 传统奶制品产业从手工作坊走向专业化、市场化 , 形成品牌 , 走向千家万户的餐桌 , “规范”引领非常重要 。
采访人员在多次的采访过程中体验到 , 产品多样化、生产环境正规化、流程专业化是这里小作坊的发展趋势 。
陶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奶食品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 , 同时也和家人开了一家奶食品制作小作坊 , 有专门的生产车间和晾晒房 , 生产传统蒙古奶酪、奶皮、奶糖、黄油等奶食品 。 “生意很好 , 日消耗鲜奶千余斤 。 ”今年她特别配备了电动设备来作搅拌 。 “以前都是人工搅拌 , 太累 , 而且也不均匀 。 我做了一辈子奶食品 , 厨房环境越来越好 , 周边的奶制品小作坊也是越来越多 。 ”
【出圈|中国非遗奶食品制作技艺:从小众到大众的“出圈探索”】在正蓝旗 , 像陶高这样的小作坊一共有102家 , 他们各有特色 , 是百姓的重要收入来源 。 当地政府也把奶制品小作坊当做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农牧民增收、解决劳动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来抓 。

出圈|中国非遗奶食品制作技艺:从小众到大众的“出圈探索”
文章图片

图为游客们正在选购奶食品 。奥蓝 摄
“当地传统奶食产业引入现代生产工艺升级改造 , 使传统奶食品这一蒙古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 在保护中得以传承 , 在传承中得以发展 。 ”正蓝旗宣传部副部长刘长永如是解释说 。
细分市场 , 创新产品形式推动“出圈”
正蓝旗长虹乳制品厂总经理孙立山已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30年 , 近年来的行业发展让他认识到 , 乳制品的春天来了 。
连日来 , 采访人员在对正蓝旗多家小作坊的走访过程中发现 , 当地从业者打开思路后 , 所衍生出的产品创新让人惊喜 。

出圈|中国非遗奶食品制作技艺:从小众到大众的“出圈探索”
文章图片

图为敖能正在带着她的奶食品参加正蓝旗日前举办的奶食节 。奥蓝 摄
最直观的感受发生在产品形态和包装上 。 产品形态更为精致、多元 , 包装风格各具特色且不失民族风味 , 这两者搭配在一起 , 为当地奶制品形象“抬咖”不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