馍馍|好吃又不贵,绝非武大郎专利,说一说古代的“炊饼”是什么食物

《水浒传》中,被嘲讽为三寸丁榆树皮的武大郎从事的职业是卖炊饼。现在武大郎炊饼已经成了摘牌,据说有加工厂还注册了商标,但卖的都是一些又薄又脆的酥饼或者烧饼,甚至有的还夹肉,夹肉不就成烧饼里脊或肉夹馍了么,怎么可能炊饼?
馍馍|好吃又不贵,绝非武大郎专利,说一说古代的“炊饼”是什么食物
文章插图
事实上,武大郎卖的根本不是现在人想象的食品,按照山东方言来说,他卖的是馍馍,也就是白面馒头。有人要问,馒头是鼓的,饼是瘪的,为什么不直接称呼馒头或馍馍,反称之为炊饼。在古代,面食几乎都可以被称之为饼,汉朝时期,百姓喜欢吃“胡饼”,也就是面饼洒芝麻,烤熟了吃,芝麻当时叫做胡麻,因此又叫做胡麻饼。这种食品很接近今天的烧饼,更确切的说,像今天的馕。据说胡饼起源于西域胡人,没有水分的食物更便于携带,汉代时期传入中原,在当时属于“进口食品”。
馍馍|好吃又不贵,绝非武大郎专利,说一说古代的“炊饼”是什么食物
文章插图
《续汉书》记载汉灵帝尤为喜欢吃胡饼,加以改良,研究出很多吃法。到了唐朝,胡饼成为最普通也是最受欢迎的食物,白居易曾赞胡饼“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在当时还流行吃夹肉的胡饼,将羊肉一层一层铺在面饼当中,在放上辣椒和豆豉,用酥油浇灌整张饼,而后放在炉子中慢慢烤。味道堪称一绝,可谓唐朝版本的披萨。
馍馍|好吃又不贵,绝非武大郎专利,说一说古代的“炊饼”是什么食物
文章插图
胡饼脆而香,但也只适合于牙好胃口就好的人群吃,牙口不好或者肠胃不好又或是上了年纪,就不太适合了。于是老祖宗发明除了汤饼和蒸饼,而蒸饼就是炊饼。根据史料记载,在先秦时代,已经出现了蒸饼,到了南北宋时期,蒸饼依旧是北方人喜闻乐见的食物,但由于“蒸”字与宋仁宗赵祯的“祯”发音接近,为了避尊者讳,因此蒸饼改叫炊饼。
馍馍|好吃又不贵,绝非武大郎专利,说一说古代的“炊饼”是什么食物
文章插图
在宋代,事实上已经有了“馒头”这个词汇,南宋《梦梁录》中就曾写过临安城中有各类馒头售卖,有羊肉馒头、有鱼头馒头、蟹肉馒头等等。馒头有馅,而炊饼无馅,说起来,宋代的馒头更类似于今天的包子。到了清朝,才将带馅的馒头和不带馅的馒头区分开,北方地区管无馅的馒头称为馒头,有馅的则称为包子。而南方地区,则依旧将有馅的叫做馒头。
馍馍|好吃又不贵,绝非武大郎专利,说一说古代的“炊饼”是什么食物
文章插图
相传馒头的出现跟古代的祭祀有关,原始社会用人头祭祀祖先神灵。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人类变得文明起来,改用人头形状的食物来代替人头,于是出现了馒头。也有说跟诸葛亮用面食代替南蛮人头颅安抚河神有关,“馒头”谐音“蛮头”,意为蛮人的头。当然,这只是传说,不足为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