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奶茶江湖,何以“冰火两重天”?

你最近喝奶茶了吗?如今 , 不管是惬意的午后 , 还是烦闷的加班 , 不管是朋友们的聚会 , 还是一个人的消遣 , 奶茶似乎已经成为不少人日常生活的标配 。 但一些有心人发现 , 家门口的奶茶店一直换了又换 , 热门的奶茶品牌总是一杯难求 , 热热闹闹的奶茶江湖何以“冰火两重天”?今天 , 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 。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 奶茶是一门看似稳赚不赔的生意 。 一方面 , 中国的饮茶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 直到今天已成为中式饮品的一个象征 , 培育了饮茶文化的深厚底蕴 。 另一方面 , 相比于传统的泡茶 , 奶茶在口感和味道上满足了更多需求 , 在“茶叶+牛奶”的基础上创造出各种可能 。 据统计 , 我国新式茶饮市场规模已突破千亿元 , 超八成新式茶饮消费者每周至少购买一次 。 传统和潮流的叠加、生产和消费的互动 , 共同造就了一块诱人的市场蛋糕 。
然而 , 在奶茶江湖安身立命乃至开宗立派 , 没有谁敢打包票能成功 。 并不高的门槛 , 无法阻挡蜂拥而至的入场者 。 不难发现 , 从大城市的摩登大楼 , 到小县城的街头巷尾 , 奶茶店近些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 不少从未听过的品牌化身为热门的创业项目 , 一些早期的“老玩家”成功跻身资本和市场的宠儿 。 数据显示 , 截至去年11月 , 中国茶饮企业总数已经超过30万家 。 然而与之相对的是 , 截至去年停止营业的茶饮企业也超过13万家 , 占茶饮行业企业总数的43% 。 入局者多 , 出局者也不少 , 成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 。
【消费者|奶茶江湖,何以“冰火两重天”?】客观来说 , 紧缺的市场吸引充沛的供给 , 市场的饱和淘汰落后的产能 , 这是基本的市场规律 。 一条不长的商业街上 , 坐落着七八家大同小异的奶茶店;一杯刚研制出来的新品 , 没过多久便被模仿“烂大街”……一拥而上 , 很有可能带来无序的市场竞争、过度的生产供给 , 再赚钱的生意也有可能一地鸡毛 。 更何况 , 茶饮行业竞争压力大 , 行业存活率低 , 再加上头部品牌迅速扩张 , 马太效应明显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无论是市场的火热 , 还是商家的进退 , 都是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的结果 , 不必也无需过分担忧 。
只不过 , 尽管哪一家店能存活下来很难界定 , 哪一个品牌能火也无人可以预言 , 但总有一些共识显而易见 。 曾经 , 俘获消费者味蕾的是奶茶的“甜”:加水果、加芝士奶盖、加雪糕 , 甚至加面包、加糯米……丰富的用料让人诧异:这是喝茶还是喝粥?如今 , 打动消费者的很有可能是“健康”:植物基、0卡、低糖等奶茶新品层出不穷 , 各种组合搭配让人脑洞大开 。 这是消费观念的嬗变 , 也是消费潮流的涌动 。 只有关注市场、保持敏锐 , 做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 , 才能抓住商机、赢得未来 。
还要看到 , 对于消费者来说 , 购买奶茶也不仅仅是为了啜一口甜 。 “没有什么烦恼是一杯奶茶不能解决的 , 如果有 , 那就两杯”“秋天的第一杯奶茶 , 你喝了吗”……社交网络上 , 类似的话语比比皆是 。 一杯奶茶 , 正在被赋予更多属性和内涵 。 或许是聚会同好的快乐 , 或许是“奶茶自由”的满足 , 又或是朋友圈里的追赶潮流……正因如此 , 有的奶茶店在产品研发之外 , 在商铺装潢上花心思、在顾客社交上出点子 , 取得了意外的收获 。 由此对网友的话更有体会:吸引你的不是奶茶店的那杯奶茶 , 而是那个和你一起喝奶茶的人 。
当然 , 更要守住底线和红线 。 有的连锁品牌收取加盟费后就撒手不管 , 有的盗版奶茶以假乱真 , 还有的不知名奶茶找明星背书却诈骗跑路……即便是某些头部品牌 , 也曾接连曝出食品安全问题 , 损耗消费者信心 。 必须要认识到 , 入局奶茶并不是万能的“财富密码” , 盲目跟风更是无法制胜 。 不管规模大小 , 想要站稳脚跟 , 还是得用心经营 , 在品质安全、产品研发、品牌口碑等方面多下功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