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千年古城换“新装”

【新春走基层·各地见闻11】
【传统|千年古城换“新装”】光明日报采访人员 陆健 光明日报通讯员 谢尚国
腊月二十四 , 南方传统小年 。 “吃汤圆啦!”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乾元镇余不弄修吉堂 , 一场小年“邻里宴”开席了 。 “这个奥运五环汤圆做得蛮灵光 , 好看又好吃 。 ”在弄堂里生活了五十多年的沈秋红夹起一个汤圆放进嘴里 , 细细咀嚼起来 , 连连称赞街坊手艺好 。
走在江南韵味的余不弄 , 古色古香的明清古建筑映入眼帘 , 弄堂里飘散着“大火烧”的香味 。 “古城的人气越来越旺 , 大城市里的年轻人都跑来‘打卡’ , 咱老百姓的日子也像这汤圆一样甜了!”乾元镇成校老校长倪有章 , 是当地文史资料的“活字典” , 现在也是古城复兴的文化研究者 。
作为德清古县城 , 乾元镇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 。 这里“收藏”着北宋治平年间的清河桥、明万历年间的文明塔和清光绪年间的德武桥 , 德清孔庙、左顾亭、半月泉、余不溪、吴羌山等一大批古建、古山水和人文遗址依然保存完好 。
“这里最独特的当数七十二条半弄 , 走出过像俞樾、夏衍、俞平伯等一批文化名人 。 ”倪有章笑称 , “这么一座小城 , 居然出了二百多位进士 , 其中有三状元、一榜眼、一探花和几十个翰林 。 ”
而今 , 这座千年古城又焕发了新的光彩 , 正在启动新一轮的复兴 , 于去年2月被列入浙江省首批“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 。
复兴一座古城 , 就是唤醒一段历史 , 也是留住一处家园 。 眼下 , 古城正依托余不弄文化核心区及孔庙资源 , 划定了1平方公里古城保护区 , 推进文化与旅游、教育、民俗传承、城市建设等深度融合 。 同时 , 开设“乾元古玩城” , 引入“厥宿”品牌民宿 , 举办“浙北乾龙灯会”“非遗荟”等传统人文活动 , 让千年古城充满浓浓的文化味 。
“我们花7年时间进行了两轮美丽城镇建设 , 坚持不搞大拆大建 , 对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传统民居进行修缮保护 , 实现了古城保护开发与新城经济振兴、生态保护修复、城镇肌理更新的有机结合 。 ”乾元镇镇长章卓玮说 , “美颜”中的街巷每天都在发生大大小小的变化 。
“文化一条弄”余不弄 , 青瓦白墙、石廊木檐 , 处处可见历史的印记 。 走进国学图书馆——修吉堂 , 古朴雅致的气息扑面而来 。 倪有章说 , 这里原来是德清城书香门第徐家的老宅 , 是篆刻、印刷、出版书籍的地方 , 徐倬编辑、康熙御定的《全唐诗录》 , 魏源编撰的《诗古微》就是在这里刊印的 。
徜徉在乾元古城 , 浓厚的文化气息中不乏人间“烟火气” 。 在余不弄 , 国学馆、文史馆、非遗馆已成为网红“打卡”地 , “清溪八景”等古代生活场景通过数字科技再现千年古城的历史文化;在谈家弄 , 有一面栩栩如生的3D彩绘墙 , 墙上的缝纫机、黑白电视机、自行车、收音机 , 让人仿佛穿越回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丁家弄 , 集聚了老德清饮食文化 , 大火烧、汤包、鸭馄饨等传统美食 , 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品尝……
位于古城内的老旧小区航运新村经过提升改造 , 解决了过去设施陈旧、停车位不够、物业管理缺失等问题 。 “如今古城环境越来越好 , 污水管网建好了 , 小区路口也都装了监控 , 车子都整齐地停着 , 邻里关系也越来越和睦 。 ”居民倪步财乐呵呵地说 。
“在修复中保护传承文化 , 在更新中提升生活品质 。 ”德清县委常委、乾元镇党委书记熊卓越告诉采访人员 , 乾元镇将立足“古城新区、共富共融”发展定位 , 在古城复兴中同步实施“文化地标再现、城镇肌理疏解、文化场馆提升、人文古迹修复、传统文化复活”五大工程 , 推动29个古城复兴重点项目建成投用 , 让千年古城“活起来”“乐起来”“美起来” , 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