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当传统习俗遇上环保要求 怎么办?

近日有媒体报道 , 四川、重庆、江西一些地方在街道社区设置便民腊肉集中熏制点 , 用无烟电熏机为居民代加工 , 产生的废气经集中处理后排放 。 居民只需按斤付给一定的制作费用 , 就能领回代为熏好的腊肉 。 不仅味道和色泽媲美传统熏制方法 , 能够满足居民自选原料、自选口味的需求 , 而且更加安全、便捷 。 这样的做法既保留了年俗风味 , 又做到了文明环保 , 值得点赞 。
春节将至 , 年味渐浓 。 在一些地方 , 用杀年猪、熏腊肉等方式迎接春节的到来 , 不仅增添了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 也勾起了人们“舌尖上的乡愁” 。 不过 , 有些家庭要熏制的腊肉多的可达数百斤 , 如果家家户户用传统方式露天熏腊肉 , 将会带来大气环境污染的困扰 , 同时还伴有安全隐患 。
【泡菜|当传统习俗遇上环保要求 怎么办?】实际上 , 不仅是熏腊肉 , 还有一些传统习俗也会带来一定的环境影响 。 随着人们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日益增长 , 传统习俗遇上现代环境管理要求 , 在两者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最重要 。
传统习俗和环保要求可能会让人陷入两难困境 , 有时是因为意识不到位 。 比如 , 曾有调查表明 , 制作一份1.5千克的盐水鸭 , 全生命周期用水高达13吨 , 水足迹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饮水量的5280倍 。 在人们对水足迹了解甚少的情况下 , 往往意识不到一份常见菜肴背后的耗水量 , 也就难以形成节约习惯 。 有时人们对自身行为习惯的环境影响虽心知肚明 , 但是改变现状的客观条件有限 。 比如 , 在江南一些地方 , 人们之所以常在河边洗衣服 , 是苦于没有接通自来水 , 或家中没有宽敞的空间 。
对于关乎民生的传统习俗 , 如果“一刀切”加以禁止 , 将会适得其反 。 要从根源上走出困境 , 需要有关部门从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出发 , 找原因、想办法、谋出路 。 如能针对不同情况循序渐进加以引导 , 精准、科学、依法采取有效措施 , 难题就能迎刃而解 。
在实践中 , 有不少地方已经行动起来为群众办了许多实事 , 既保护了环境 , 也方便了群众 , 更温暖了人心 。
一些地方用有条件的限制代替无条件的禁止 。 比如 , 烟花爆竹短时内大量集中燃放会造成PM10、PM2.5爆表 。 做好预判 , 将燃放烟花爆竹限制在合理的区域范围内 , 则可以相对缓解空气污染、噪声扰民等问题 。
一些地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 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 让居民形成了新的绿色生活习惯 。 比如 , 在村里建起了便民洗衣池 , 接上了自来水 , 既方便了村民洗衣服 , 又实现了洗衣污水集中处理 , 自然而然改变了人们过去在河边洗衣服的习俗 。
一些地方强化环境监督管理 , 或是将露天作业转变为封闭作业 , 让无组织排放转变为有组织的集中处理 , 或是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细化的管理设计 。 比如 , 某村庄因盛产毛竹又近邻水源 , 多年来不少村民开办造纸作坊土法生产黄表纸 , 对当地河流造成了污染 。 当地政府通过多部门协调 , 对造纸作坊集中搬迁 , 集中制浆并实施污染治理 , 既保障了村民收入 , 又保护了环境 。
又如 , 四川作为泡菜大省 , 印发了《四川省泡菜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泡菜等食品加工企业环境风险感控和环境应急处置手册》等政策文件 , 以帮助地方特色产业更加规范有序地发展 。
一些地方为传统工艺找到了替代方案 。 比如 , 点翠需要用到翠鸟的羽毛 , 不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 。 而现代的手艺人传承古法 , 找到了鹅毛、丝带等多种材质的代用品 , 制作出的点翠首饰更为精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