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茶到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 三 )


从量变到质变,由简单到复杂的认识,按照制法系统性和品质系统性,排列为绿茶、黄茶、黑茶、白茶、青茶、红茶等次序,分别叙述起源 。 其起源历史则错综复杂交叉,不能分先后 。
四、六大茶类的起源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 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 穷 。 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行了高一级 的程度 。 ”我国最先发明绿茶制法 。 劳动人民通过实践,不断地 总结经验体会,逐步加深认识,提高了制茶技术,制法和品质都 有提高 。 炒青香味比蒸青好;炒青制法比蒸青容易掌握;炒青比蒸青省工,价廉物美,深受大众欢迎 。 因此,炒青技术大发展并取代蒸青 。
明朝研究绿茶制法者越来越多,有很多新的发明 。 如由烘青到晒青和炒青,是有目的要求发展绿茶以外的茶类 。 通过炒 制绿茶的实践而认识发展到黄茶、黑茶、白茶、红茶、青茶等等制法 。
1、炒青绿茶起源:十二世纪末,发明炒青杀青制法,明朝很多茶书有具体记述 。 如顾元庆在公元1541年写的《茶谱》、许次纾在公元1591年写的《茶疏》,不仅详述了炒青制法,而且说明提高香气的技术措施 。
闻龙在公元1630年写的《茶笺》说:茶初摘时,须拣除枝梗老叶,惟取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 。 ”现时大多数特级绿茶的炒制都是效法于此 。
《茶笺》又说:“炒时,须一人从旁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色黄. 香味俱减 。 扇者色翠,不扇色黄 。 炒起出铛时,置大瓷盘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 。 盖揉则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 。 ”现时炒青制法都以此为规范 。 杀青抖炒,散去水气,杀青后摊放,散失热水蒸汽,就是扇的转变 。 通过揉捻,香味容易泡出来 。 揉捻后炭火炒干或烘干,炒干者为炒青,烘干者为烘青 。 先炒后烘或先烘后炒的为半烘炒绿茶,种类很多 。
2、黄茶起源:黄茶有两类型:一是,茶树品种的芽叶自然发 黄,叫黄茶 。 唐朝盛产“寿州黄芽”是自然发黄的茶芽,蒸制为团 茶,不象现时霍山大化坪出产自然发黄的黄芽 。 如从品种说起, 远在七世纪就有了 。 二是,炒制过程中闷黄;从炒青绿茶演变而来的说起,则在公元1570年前后,由于炒青绿茶的实践,发觉杀 青后或揉捻后,不及时干燥或于燥程度不足,叶质变黄,产生新 的认识,再去实践,就创造了黄茶 。 如黄芽是杀青后闷黄的;黄汤是揉捻后闷堆二三小时;黄大茶是初干后堆放20多天变黄的 。
许次纾的《茶疏》说:“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南北,则称六安 。 然六安乃其县名,其实产霍山之大蜀山也 。 顾此山中不善制造,就食铛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 。 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 ”这是批评制茶技术不好,绿茶变成黄茶,因此,发现黄茶的制法 。 现时霍山黄大茶制法,正是如此 。
黄大茶的制法是在十六世纪前,从绿茶发展而来的 。 如《明 ·会典》说:“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令买茶中马事宜,收买真细 好茶,毋分黑黄,一例蒸晒,每篦重不过七斤 。 ”这是四川晒青绿茶做色蒸压为边茶 。 做色重的变褐黑色,轻的变黄茶 。
3、黑茶起源:黑茶有两个类型;一是起源于十一世纪前后 。 四川绿茶运销西北,交通不便,运输困难,必须压缩体积,蒸制为 边销团块茶,便于长期远运 。 因此,边销茶品质更加醇厚,边区人民更加喜爱饮用边销茶,使边销茶成为西北边区唯一重要商品,等于一日不可少的粮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