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处中国西南边陲 , 全省人口4000多万 , 在全国56个民族的大家庭中 , 云南是民族最多的一个省份 , 有汉、彝、白、哈尼、壮、傣、苗、傈僳、回、拉祜、佤、纳西、瑶、藏、景颇、布朗、普米、怒、阿昌、德昂、基诺、水、蒙古、布依、独龙、满等26个民族 , 其中:白、傣、哈尼、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怒、德昂、基诺、独龙等14个民族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都居住在云南 , 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全省总人口的1/3 , 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1/7强 , 边境的少数民族约占边境总人口的2/3 , 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 , 他们在开发祖国西南边疆 , 共同促进云南的社会进步和繁荣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经济文化方面 , 都有可贵的贡献 。 他们也是发现和利用茶叶最早的民族 , 至今居住在云南的少数民族 , 都保留有各自独具特色饮茶方式 。 置身于这么一个环境中的云南茶文化中心 , 吸收了蕴藏丰富民族茶文化之精髓 , 并不断积极与外界交流 , 形成了展现云南民族茶文化的独自风韵 。
白族三道茶:聚居在苍山之麓 , 洱海之滨的白族 , 对饮茶十分讲究 , 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饮茶方式 , 自饮茶多为雷响茶 , 婚礼中为两道茶 , 招待宾客一般用三道茶 。 一般是第一道苦茶 , 第二道为糖茶 , 第三道为回味茶 。
苗族的菜包茶:居住在滇 东北乌蒙山上的苗族 , 有种独特的饮茶方式 , 当地人称"菜包茶" 。 这种茶水 , 十分独特 , 饮后既能解除渴 , 还能解除疲劳 。
德昂族、景颇族的腌茶:南德宏州的德昂族 , 至今仍保留着以茶当菜的原始方式 。 腌茶一般在雨季 , 鲜叶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内 , 压满为止 , 然后用很重的盖子压紧 。 数月后将茶取出 , 与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 。 也有用陶缸腌茶的 , 采回的鲜嫩茶叶洗净 , 加上辣椒 , 盐巴拌和后 , 放入陶缸内压紧盖严 , 存放几个月后 , 即成为"腌茶" , 取出当菜食用 。 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 居住在德宏州的景颇族还保留着食用"竹筒腌茶"的习惯 , 这也是一种颇为古老的食茶方式 。 将鲜叶用锅煮或蒸 , 使茶叶变软后再放在竹帘上搓揉 , 然后装入大竹筒里 , 并用木棒舂紧 , 筒口用竹叶堵塞 , 将竹筒倒置 , 滤出筒内茶叶水份 , 两天后用灰泥封住筒口 , 经二三个月后 , 筒内茶叶发黄 , 剖开竹筒 , 取出茶叶晾干后装入罐中 , 加香油浸腌 , 可以直接当菜食用 , 也可以加蒜或其它配料炒食 。
基诺族的凉拌茶:居住在西双版纳景洪县基诺山的基诺族 , 有8000多人(基诺族共有1.2万人)他们自古至今仍保留着用鲜嫩茶叶制作的凉拌茶当菜食用 , 是极为罕见的吃茶法 。 将刚采收来的鲜嫩茶叶揉软搓细 , 放在大碗中加上清泉水 , 随即投入黄果叶、酸笋、酸蚂蚁、白生、大蒜、辣椒、盐巴等配料拌匀 , 便成为革诺族喜爱的"拉拨批皮" , 即凉拌茶 。
布朗族的酸茶:居住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的布朗族有5.8万人 , 主要聚居在布朗山 , 以西定、巴达等山区 。 布朗族是"濮人"的后裔 , 是云南最早种茶的民族之一 。 他们保留食酸茶的习惯 , 一般在五六月份 , 将采回的鲜叶煮熟 , 放在阴暗处十余日让它发霉 , 然后放入竹筒内再埋入土中 , 经月余即可取出食用 。 酸茶是放在口中嚼细咽下 , 它可以帮助消化和解渴 , 这是供自食 或互相馈赠的礼物 。
推荐阅读
- 多姿的神州饮茶习俗
- 桂花树的栽培技术:喜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忌积水
- 解决茶饮料中冷浑浊现象的方法
- 影响龙井茶颜色的四项关键技术
- 茶叶品质的最初审评标准
- 铁观音茶园保护、利用蜘蛛的办法
- 黑糯玉米的形态特征
- 黑玉米的营养特征
- 黑玉米的主要品种
- 芦苇的分布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