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存之于艺 。 我国的茶文化溯源甚早 , 而茶与书法艺术的结缘 , 更确切地说 , 茶何时进进书法家的创作视野 , 此恐难有正确答案 。 然迄今能见到的我国现存较早的一帧茶事书法(或谓茶书法 , 或谓茶书帖)是唐代怀素的空门手札《苦笋帖》 。
怀素(七二五—七八五)俗姓钱 , 字躲真 。 潭州(今湖南长沙)人 。 “幼而事佛 , 经禅之暇 , 颇好笔翰 。 ”(怀素《自叙帖》)他刻苦学习 , 以蕉叶、漆盘练字 , 秃笔成塚 。 但自学了几年 , 却无大的进步 , 所作字肉多于骨 , 遭时人调侃云:“憨肥和尚岂能作清劲字!”(李之仪《姑溪居士文集》)他深感自己见识太浅 , 需要纵览前代书家墨宝 。 于是他肩挑书箱 , 手拄锡杖 , 从家乡西游到京城长安 , 拜见了当时的书法大师颜真卿等人;广求遗编尽简,及睹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真迹及二张(张芝、张旭)草书 , 多方面分析和学习他们的书法艺术 。 加之遇坼壁之路 , 观夏云奇峰 , 赏女伎舞剑器 , 顿悟了个中三昧 , 心胸大为开阔 , 书艺猛进 。 其草书 , 诗圣李白在《草书歌行》中赞为“天下称独步 。 墨池飞出北溟鱼 , 笔锋杀尽山中兔” 。 《宣和书谱》评其草书:“字字飞动 , 圆转之妙 , 宛若有神 。 ”与草圣张旭并称“颠张醉素” 。
茶本菩提树 , 佛光悟处开 。 自古茶与僧侣结下不解之缘 。 相传晋代名僧慧远 , 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 , 以自制佳茗款待陶渊明 , 话茶吟诗 , 叙事谈经 , 通宵达旦 。 及至唐玄宗开元(七一三—七四一)盛世 , 泰山灵岩寺高僧降魔禅师大兴禅教 。 学禅务于不寐 , 又不夕食 , 皆许其饮茶 , 人自怀挟 , 到处煮饮 , 转相仿效 , 逐成风俗(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 。 此即后来所言“山僧活计茶三亩”是也 。 僧人打坐 , 讲究凝神静气 , 务求不寐、不发 , 大彻大悟 , 唯茶体证禅心 , 深饮必悟 。 可谓“洁性不可污 , 为饮涤尘烦”(韦应物诗句) , “破睡见茶功”(李白句) , “苦茶久食益意思”(《华佗食经》) 。 禅僧早起第一件事是饮茶 , 后礼佛 , 饭后也是先品茶再做佛事 。 坐禅时 , 每焚完一支香 , 就要饮茶 。 明人乐纯在开列僧人逐日“清课”内容时 , 把“煮茗”排在第二位(《雪庵清史》) 。 僧人借助于茶完成佛事活动中的坐禅;茶给清静的出家生涯 , 增添了难得的滋味 。
有趣的是 , 这个怀素和尚又偏偏耽于杯酒 , 这是空门所禁忌的 。 但在怀素看来 , 酒耶茶耶皆为友 , 在其生命中同样重要 , 并使他在前人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里 , 找到了适宜于表现自我的艺术灵感 , 和个性的光彩 , 这就是书法 , 尤其是书法中的草书 。 好一个怀素 , 他饮酒 , “醉酣兴发 , 遇寺壁里墙 , 衣裳器皿 , 靡不书之 。 ”(陆羽《怀素外传》)“忽然尽叫三五声 , 满壁纵横千万字”(窦冀《怀素上人草书歌》) , “醒后却书书不得”(许瑶《题怀素上人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