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以及茶馆文化

一、茶文化茶文化源源流长历史悠久 , 在浩瀚的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中 , 色彩纷呈 , 独成一景 。 有朋自远方来 , 或日常的交友待客 , 捧上一杯清淡的香茗 , 许多热情和恭敬也往往就蕴涵其中 。 旧时 , 饮茶与品茶的嗜好 , 风行于士大夫阶层 , 与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密切相融 , 向来被视为高雅之举而倍受推崇 。 即便到了高度商品化社会的今天 , 在争名斗利的喧嚣浮华之余 , 邀三五同好或独携亲密知己置身茶坊茶肆 , 也很区别于斗酒的酒徒 , 而别有一番浪漫无限和诗情画意 。 茶的最早史料记载 , 见于成书在秦汉时代的《神农百草经》:“神农尝百草 , 日遇七十二毒 , 得茶而解 。 ”也就是说 , 茶的最早用途 , 是作为一种解药被发现的 , 当作饮料传播普及 , 其间有一个漫长的衍变过程 。 因为气候条件所致 , 茶的种植产地多限在南方地区 , 流入长江以北自然就弥足珍贵 , 由是 , 在流传下来的史章典籍、正史野史中就有许多关于茶的传奇 。 《赵飞燕别传》里有这么一段故事 , 说:汉成帝遗孀飞燕娘娘某日梦里见到了先夫陛下 , 毕竟一别经年 , 陛下对娘娘十分热情 , 急忙吩咐手下“看茶” , 但立即招致了群臣的反对 , 指责娘娘犯过这样那样的错误无数 , 没有资格饮茶 。 故事的真伪不去说它 , 但我们从这里不难看到茶在当时的身价 。 既然茶如此高贵 , 被后世的文化人儿争相在追捧中附庸风雅也就不再奇怪 。 读史读诗 ,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因茶而有的思想澎湃和浪漫主义色彩 , 唐宋八大家等等的诗文中都不缺少饮茶品茶的感慨和感受 。 提到茶 , 不能不提到一个叫陆羽的人物 。 陆羽 , 字渐鸿 , 生活年代与李白、杜甫大致相同 , 幼年孤苦 , 身事佛寺 , 曾专为和尚煮茶 , 安史之乱后流落江南 , 晚年隐居浙江苕溪 , 著《茶经》三卷十节 , 就茶的植、制、饮等系统总结 , 对后世的茶文化影响巨大 , 被视为茶文化的经典著作 , 其本人也因此被尊为“茶圣”、“茶神” 。 自陆羽的同时期开始 , 我国的茶产品逐渐外传 , 在盛销东亚地区和南太平洋诸岛外 , 也多成为波斯和阿拉伯商人易货贸易的抢手物资 。 尤其是在朝鲜、日本 , 宠茶风盛 , 社会上下无不崇尚 , 由此而发展起来的“茶道” , 逐渐演化为一种高度的饮食文明 。 后世东西方贸易兴起 , 把中国的茶产品推销到世界各地 , 因为茶本身具有的芳香清馨、醒脑提神等特点 , 大受各个阶层欢迎 , 看看当时的有关文献 , 我们可见“东方恩物”、“康乐饮料之王”的誉称 。 如此风靡世界的一种商品中的文化、文化中的商品 , 曾几何时被国人自贱自轻 , 当“可口可乐”一把一把掏走世人口袋里的银子的时候 , 俺千年一剑先生常有颇多遗憾和说不出的心痛 。 茶文化中有一种“茶佛一味”的说法 , 是说茶与佛的关系密切 。 我国的佛教 , 盛兴于南朝时期 , 当时的寺院多建在名山秀川之间 , 位处或邻近各个产茶地区 。 佛倡素食 , 作为清素之品的茶 , 与佛教的主张并无差异 , 加以茶能提神 , 恰好有助于和尚们精神抖擞的事佛打坐 , 自然就结下了因缘关系 。 发展到后来的茶道文化中 , 三口一“品” , 先苦后甜 , 也就更有了几分洞悉人生的朴素的禅意 。 茶的历史和文化 , 精深博大 , 远非千八百字可以说得清楚、概括完全 。 我这里笼统为之 , 是为引出下一个话题:茶馆文化 。 二、茶馆文化茶馆的出现 , 究竟始于何时 , 似已很难考证 。 写这篇短文前 , 我曾查阅不少书籍 , 又特意求教一位供职于中国食品某某协会的专家朋友 , 但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 杜甫有“落日春台上 , 春风掇茗时”的诗句 , 颜真卿有过“冷花邀坐客 , 代饮引清言”的名对 , 因为这显然是为茶馆而感因茶馆而作 , 故我国茶馆的历史 , 其出现时期当不晚于唐代 。 到了宋朝 , 茶馆业进入到一个十分繁荣的时期 , 《梦梁录》中有极为生动热闹的记载 。 【茶以及茶馆文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