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历史上, 茶被看作是一种高尚的礼品, 纯洁的化身 。 在许多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重要场合, 又将茶作为一种吉祥的象征物, 使茶的内涵上升到精神世界 。 茶与婚姻的关系就是一例 。
湓江江口是奴家, 郎若闲时来吃茶 。
黄土筑墙茅盖屋, 门前一树紫荆花 。
这是一首优美动人的竹枝词, 诗人用了一个请郎喝茶的细节, 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了一个智慧、质朴、纯洁的农家少女的可爱形象 。 读来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这首爱情诗象一杯甘醇浓郁的香茶令人回味 。 如果说诗中的茶是青年男女感情的纽带, 那就让我们通过这条纽带看看我国古代茶与婚礼的美妙联系吧!
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 西藏以吐蕃最隆重的礼仪迎接一位从唐朝京都远嫁而来的汉族姑娘 。 这位汉族姑娘, 就是文成公主 。 按照汉民族的礼节, 她带去了陶器、纸、酒和茶叶等嫁妆 。 当时三十二世藏王松赞干布到大唐请婚, 唐太宗决定把宗室养女文成公主下嫁于他 。 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湖含膏”等不少名茶 。 这是我国茶与婚礼联系的最早记载 。
唐朝时社会上“风俗贵茶, 茶之名品益众” 。 唐朝饮茶之风盛行于世, 反映了在婚礼方面, 茶叶不仅成为女子出嫁时的陪嫁品, 而且还在唐以后逐渐演变成一种茶与婚礼的特殊形式──茶礼 。 当时在北方它是指女子出嫁时随身而携的所有嫁妆, 俗称“下茶” 。 如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奇书”之一的《金瓶梅》, 就有这方面的描写 。 该书第十六回《西门庆谋财娶妇, 应伯爵庆喜追欢》讲李瓶儿在丈夫花子虚死后, 准备嫁给西门庆, 把她“床后茶叶箱内”还藏着的“四十斤沉香, 二百斤白蜡, 两罐子水银, 八十斤胡椒”交与西门庆, 让他拿去“卖了银子凑着盖房子使” 。 她“床后茶叶箱内”所藏之物, 便是随嫁的“茶礼” 。 而在南方, “茶礼”却是指男子向女子求婚的聘礼, 俗称“茶定” 。 宋人吴自牧在《梦粱录》里记述了杭州当时婚嫁风俗, 在男女相见后, 若中意, 则由双方媒人沟通双方情意, 议定茶礼, 报送女家 。 “丰富之家, 以珠翠、首饰、金器、销金裙褶及缎匹、茶饼, 加以双羊牵送 。 ”“茶礼”是男女确立婚姻的重要形式 。 “茶礼”之兴起, 对唐宋以后的元、明时期婚礼习俗产生了很大影响, “茶礼”几乎成为婚礼的代名词 。 女子受聘“茶礼”, 俗称“吃茶” 。 侗族订亲, 请媒娘到姑娘家提亲, 并不直接点破, 而是对姑娘的父母说:“某某家托我上你家来找碗油茶吃, 不知二老意下如何?”姑娘的父母以同样的方式答复说:“啊!那我们就煮油茶吃吧!”媒娘通过送过来的油茶判断做媒的成败, 若是油茶碗底是凉饭, 说明姑娘家对这门亲事冷谈;若是油茶碗底是热饭, 说明姑娘和他的父母亲同意这门亲事, 媒已做成 。 姑娘受一家茶礼, 便是合乎道德的婚姻, 如果之后再另外受聘于人, 就要被世人斥之为“吃两家茶”, 有不贞之嫌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王熙凤送给林黛玉暹罗茶后对林黛玉诙谐地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 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 。 ”这虽然是书中王熙凤试探性的调笑, 但也能反映茶在清代婚姻中的重要地位 。
茶与婚礼的联系从它的萌芽、演变到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经济状况和文化生活面貌 。 它们两者之所以源远流长, 经久不衰, 主要是因为人们对茶叶寄托着种种美好的愿望 。 例如认为茶树“坚贞”、“不迁”, 于是人们把“茶礼”和“吃茶”看作是青年男女恋爱婚姻中忠于爱情的象征 。 明朝《七修类稿》的作者就认为“种茶下子, 不可移植, 移植则不复生也 。 故女子受聘, 谓之吃茶, 又聘以茶为礼者, 见其从一之义” 。 这种认识一方面固然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从一而终”的儒家道德观念, 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人们对青年男女坚守贞操的要求 。 例如, 明末冯梦龙编著的《醒世恒言》中有一篇叫《陈多寿生死夫妻》的小说, 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种观念 。 小说描写了柳氏欺贫爱富, 强令女儿退掉陈家“茶礼”另许富户, 遭到了女儿“从没有见好人家女儿吃两家茶”的反驳和抵制 。 最后, 柳家闺女终于与陈多寿结为生死夫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