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龙茶是台湾茶业发展的肇基者, 目前台湾的植茶面积23000公顷, 年产茶叶23000公吨, 乌龙茶的种植面积占45%, 即达10000公顷;乌龙茶年产量占65%, 即15000公吨 。 乌龙茶是台湾的主要茶类 。 台湾茶业的发展, 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茶叶一直是台湾的重要经济产物, 为台湾的经济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
台湾的命运曲曲折折, 历经不同阶段的移民, 不同背景的政权统治, 台湾岛在未开发前, 孤悬海外, 除了少数原住民外, 是沿海渔民、流亡人士的栖护所 。 十五、六世纪西方帝国主义入侵, 先有荷兰、西班牙的分占台湾南北, 又有英国、日本两国不断觊觎, 到了17世纪中叶(1661年), 明朝遗臣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人, 收复了台湾, 在郑氏23年的统治中, 汉人为台湾的开发奠定基础 。
【台湾乌龙茶的发展历程】1883年清朝政府统一台湾, 大陆沿海的同胞以各种方式纷纷移民而来, 直到1895年日本割据台湾为止 。 在清政府212年的统治期间, 台湾人口大量增加, 台湾茶叶也因此根植下来 。 1810年(清朝嘉庆15年), 福建茶商柯朝, 将茶籽试植台北县, 获得成功, 于是台湾植茶就此传播开来 。
1858年(清朝咸丰8年), 英法联军攻击中国, 迫令缔结天津条约, 规定台湾府为国际通商口岸, 当时的香港英商怡和洋行(Jardine Mantheson & co.)曾派人到台湾来收购乌龙茶的粗制品 。
1868年(清朝同治7年), 英国商人约翰杜德(John Dodd)深感台湾粗制乌龙茶, 每年运往福州从事加工精制, 再行包装以备运销, 诸多不便 。 因此杜德氏乃聘请福州茶师, 购进制茶器具, 来到台北, 从事乌龙茶的精制试验, 获得成功, 隔年, 1869年(清同治8年), 杜德氏将127860公斤的台湾乌龙茶以福摩沙茶(Formosa Tea)的标记, 装载了两艘帆船直航美国, 大受欢迎, 这是台湾乌龙茶首次运销国际的第一人 。
1873年(清同治11年), 台湾乌龙茶蓬勃发展, 五家洋行在台北争购乌龙茶, 使台茶售价节节升高, 每60公斤乌龙茶从15元跳升到30元 。 当时台北一般茶商, 莫不利市三倍, 因而刺激各地之茶农, 更加努力增加茶叶生产, 开创了乌龙茶的黄金年代 。 据连雅堂先生所著《台湾通史·农业志》中:“夫乌龙茶为台北独得风味, 售之美国, 销路日广, 自是以来, 茶业大兴, 岁可值银二百数十万圆, 厦汕商人之来者, 设茶行二三十家, 茶工亦多安溪人, 春至冬返, 贫家妇女拣茶为生, 日得二三百钱, 台北市况为之一振 。 ”
1881年(清光绪7年), 台湾乌龙茶遭受世界茶业不景气影响, 再加上台北之五家洋行认为台湾乌龙茶价格昂贵, 无利可图, 乃中止收购, 致使乌龙茶有行无市, 陷于困境, 号称清代乌龙茶业之“碰壁时代” 。 当时, 台北一般茶商, 鉴于乌龙茶之市况, 日趋不景气, 于是迫不得已, 将台北大稻埕一带之滞销乌龙茶, 大部分运往福州, 改制“包种茶”, 普通称为“花香茶” 。 而福建泉州府同安县人吴福源先生, 亦渡海来台, 独资经营“源隆号”茶庄, 开始制造这种具有花香的包种茶, 此为台湾乌龙茶改制包种茶之由来, 台湾从事包种茶制造之先声 。 不久, 泉州府安溪县的商人王安定、张占魁两人合办“建成号”茶庄, 从事经营包种茶之贩卖 。 包种茶在台湾也就渐渐与乌龙茶并驾齐驱了 。
清代台湾经营茶业者, 设馆收购茶叶, 称“茶馆”, 茶馆的重要地位仅次于茶农, 盖以当时台湾之茶馆, 不单为毛茶的收购者, 而且也是加工精制者, 负责毛茶的收购再行 加工精制, 也经营外销箱茶的制造 。 茶馆又分两种:一为从事乌龙茶的茶馆称“番庄”;一为从事包种茶的茶馆称“铺家”;另外, 兼营乌龙茶和包种茶的茶馆, 称“乌龙包种茶馆” 。
推荐阅读
- 清朝时期的闽南“港口茶”
- 易武贡茶的历史故事
- 碧螺春的传说故事
- 太平猴魁的由来传说
- 茶的起源以及关于茶的传说
- 治理茶园土壤污染的农业工程措施
- 真菌是什么 微生物对食品品质的影响
- 茶花摘蕾时应掌握的几个问题
- 超轻粘土教程:手工制作站岗的哨兵
- 超轻粘土制作小企鹅宝露露的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