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宴,从“魏晋风流”走来

 “在主副食观念中形成的中国宴会里,总有一个贯穿宴会始终的饮食品种,一般说来是饮料,尤其以酒为代表,以致一旦说到宴会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酒宴 。 到了晋代,宴会的这一常识被打破,因为出现了围绕着茶而展开的宴会,即茶宴 。 ”——关剑平《茶与中国文化》
清雅茶宴 中国文人的情怀表达
竹下忘言对紫茶,
全胜羽客醉流霞 。
尘心洗尽兴难尽,
一树蝉声片影斜 。
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钱起的《与赵莒茶》 。 紫茶即紫笋茶,是唐时贡茶;羽客即道士 。 诗中记述了作者与友人赵莒会与林间竹下,品茶言志:默喻其意无过多言语,茶香清韵胜流霞仙酒;俗念全消而茶兴益浓,夕照入林才乘兴而散 。 “茶”即“茶宴”,此诗正是作者为纪念一次难忘的茶宴而作 。 而诗中“竹林”、“鸣蝉”等意象的渲染刻画,可以让我们明显感觉到茶宴的清幽闲雅与一般宴会笑语喧嚣的印象差异 。
“茶宴就是以茶为中心,搭配适合于茶的馔品的宴会”,茶文化研究专家关剑平教授介绍说 。 “茶宴肴馔以适合于茶为前提,主要由果实及其加工品、素食菜肴、谷物制品为主构成 。 朴实但精致茶果搭配使得茶宴形成了迥异于酒宴的俭约的风格特征 。 而修养贵族、风流文人的竭力提倡与润色更使茶宴自成清雅脱俗的文化特质 。 ”
 

茶宴,从“魏晋风流”走来

文章插图
 
吕温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对茶宴的幽雅环境和优雅韵味进行了细腻入微地描绘:“乃拨花砌,憩庭荫 。 清风逐人,月色留兴 。 卧指青霭,坐攀花枝 。 闲莺近席而不飞,红蕊拂衣而不散 。 乃命酌香沫,浮素杯,殷凝虎珀之色 。 不令人醉,唯觉清思 。 虽玉露仙浆,无复加也 。 ”辞藻间毫不吝啬自己的情感表露 。 文章既表达了作者对彼时彼景的美妙回味,也反映出中国文人对“茶宴”闲洁致静的追慕和沉醉 。
茶宴诞生 呼之欲出的社会环境
“酒宴中的茶直接孕育了茶宴” 。 关剑平教授在其著作《茶与中国文化》中对茶宴酝酿诞生进行了详实的考据溯源 。 酒宴为茶准备了完整的礼仪规范,提供了各种馔品接触的机会 。 于是适合于茶的馔品被逐渐挑选出来,重新组合搭配,形成新的饮食系列——茶果 。 茶宴一词出现在唐代,但是以茶果为肴馔,以俭约为精神特质的宴会在东晋初年就相对频繁地举行,因此说茶宴这一宴会形式形成于东晋初年以前 。 经过充分酝酿的茶宴终于从酒宴中独立出来,形成茶宴这种新的饮食形式 。 茶作为新兴的饮料,被集饮食大成的酒宴所吸收 。 茶宴的形成可以说是饮茶习俗高度发展的结果 。 但是饮茶习俗也好,茶宴也罢,在何时、何地,以何种姿势出现无疑与社会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中国历史上,魏晋是酗酒问题最严重的时代,魏晋风流第一阶段的竹林风流更是以酗酒为特征,酒俨然成为魏晋的时代特征 。 这种社会环境逼迫社会精英沉溺于酒海,进而刺激了整个社会的酗酒之风愈演愈烈 。 但是除了个别的例外,像阮籍那样迫于无奈的酗酒已不复存在了,徒存于通达自然的幌子 。 以酗酒废职为荣,以勤恳工作为耻,这一社会价值尺度所带来的恶劣影响,通过外族入侵的形式给中原士人以惨烈的教训 。
风流观的改变,为茶在中国历史上以酗酒而著称的晋代盛行起来制造了强大的社会舆论,使得俭约的茶宴在以奢侈著称的晋代形成 。 尽管难以回答茶对于酒究竟起了多少制约作用这一质疑,从此之后酒再也没有成为中国的社会问题是不争的事实,在此之后的中国,官僚若“酗酒废职”,势必受到弹劾 。 这一变化的社会基础之一是贵族制的走向终结 。 魏晋南北朝是贵族社会,九品中正制度,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格局 。 到了唐代,尽管贵族制尚未土崩瓦解,但是贵族垄断国家权力的局面受到了冲击 。 具体表现在科举制度逐渐确立上 。 国家通过平等的科举考试,选拔优秀的知识人才入社会管理体系,他们必须对国家负责,对皇帝负责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