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采茶机的研究是五十年代末期开始的 , 近年来进展较快 。 机器采茶已在部分地区和国营茶场较大面积上试用 , 全国不少专业研究机构也对机采问题作了较为广泛的研究 , 并已取得一定成果 。
(1)采茶机类型与采摘效果:中国研制并已提供生产上试用、试验的机型有十余种 。 采茶机的工作原理均属切割式 。 基本型式有往复切割式、螺旋滚刀式、水平旋转钩刀式三种 。 动力来源分机动、电动、手动三种 。
采茶机的工效与茶芽生长情况、操作者技术熟练程度及采茶机采摘幅宽度关系较大 。 机采的生产效率一般要比手采高6-15倍 。 如江苏芙蓉茶场机动螺旋滚动式采茶机(采摘幅宽270毫米 , 每台两人轮换工作) , 台时产量为80-100斤鲜叶 , 较手采提高15倍 。 湖北省74-I型手摇软轴传动采茶机(采摘幅270毫米 , 两人操作) , 台时产量为73斤鲜叶 , 较采提高6-8倍 。 上海农机所和我所试制的JW机动往复切割有茶机(幅宽300毫米 , 两人操作) , 台时间量为80-90斤鲜叶 , 比手采提高10倍左右 。
采茶机的采摘质量 , 以往复切割式为好 , 完整芽叶可达60-70% , 加上破碎但能制茶的部分鲜叶 , 可制率达85-90% 。 水平旋转钩刀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为40-55% , 可制率在75%以上 。 螺旋滚切式采茶机的完整芽叶只有30-40% , 可制率在50%以上 。
(2)机采茶树树冠的培养:现有研制的采茶机 , 没有选择性 , 只能采摘树冠而上的芽叶 。 如果茶树树冠不平整 , 发芽不整齐 , 生长势不旺盛 , 往往影响机采的效果 , 而且也会影响茶叶的质量 。 因此 , 必须对机采茶树树冠进行必要的培养 , 以适应机械采摘 。 准备实寿机采的茶树 , 一般应视茶树的生长势和树冠平整度等具体情况 , 进行深修剪或轻修剪 , 剪后即可机采 , 约经二、二年机采后 , 机采树冠便可形成 。
根据研究资料和国外的经验 , 机采茶树树冠的高度 , 以60-90厘米为宜 , 过高过低都不便机械操作 。 如树高超过一米 , 则应进行深修剪 。
采用何种树冠形状 , 最适于机械采摘?这是需要从南糯白毫单产、劳动强度、采茶工效等进行综合考虑的问题 。 树冠形状对茶叶产量的影响 , 各地的研究结果 , 不甚一致 , 有的以弧形产量为高 , 有的则以水平形产量为高 , 但一般差异不大显著 。 从劳动强度、采摘工效考虑 , 弧形树冠便于机采 。 因此 , 一般认为灌木型茶树 , 宜采用弧形树冠;小乔木型茶树 , 则可用用水平形树冠 。
(3)机械采茶的几个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采茶机在中国使用时间很短 , 目前 , 使用面积还不大 , 处于试验和试用阶段 。 因此 , 尚缺乏完整和系统的资料 。 但在试验和试用过程中 , 也初步发现了一些问题 , 取得了一些经验 。
炒制技术:
炒茶
南糯白毫采制技术 , 与其他名茶不同 。 春茶于谷雨后开园 , 新梢已形成“开面” , 采摘标准以对夹二、三叶和一芽二、三叶为主 。 鲜叶采回后及时板片 , 将嫩叶(未开面)、老叶(已开面)分离出来炒制瓜片 , 芽、茎梗和粗老叶炒制“针把子” , 作副产品处理 。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 , 呈30度倾斜 , 两锅相邻 , 一生一熟 。 生锅温度100℃左右 , 熟锅稍低 。 投叶量约100克 , 嫩片酌减 , 老叶稍增 。 鲜叶下锅后用竹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 , 主要起杀青作用 , 炒至叶片变软时 , 将生锅叶扫入熟锅 , 整理条形 , 边炒边拍 , 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 , 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 , 嫩叶要提炒轻翻 , 帚把放松 , 以保色保形 。 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 , 以轻拍成片 。 炒至叶子基本定型 , 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 , 及时上烘 。
推荐阅读
- 福鼎大白毫的生长条件
- 顶级白茶:白毫银针
- 茶叶地方品种--香菇寮白毫
- 白毫银针的产地是哪儿
- 白毫银针茶叶的美丽故事
- 白毫银针简单描述
- 白毫银针名茶的传说
- 黄竹白毫加工制作技术
- 茶业地理之南糯山
- 白毫银针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