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都”的历史发展

 云南高原早在先秦时代就有古滇国 , 在西汉时代就有部分地区成为中原的行政区 , 诸葛亮南征“平定夷越”后 , 又对云南的行政区划作了调整 。 但崇山峻岭和高原深谷把云南与中原隔得远如天涯 , 同样也阻断了群山中散居的各民族的联系 。 一直到了南诏国时期 , 云南才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 南诏国通过东征西讨 , 建立了八大行政区:直辖区十赕区、永昌节度、银生节度(开南节度)、弄栋节度、宁北节度(剑川节度)、丽水节度、铁桥节度、拓东节度 , 其辖区已包括今天的云南省的大部分和东南亚一些地方 。 银生节度是当时南诏国的八大行政区之一 , 境内设有银生城(今景东县)、开南城(今景东文井)、威远城(今景谷县)、奉逸城(今宁洱县)、柳追和城(今镇沅县)、利润城(今勐腊易武)、送江川(今临沧)、朴赕(今南涧公郎)、羌浪川(今越南莱州)、林记川(今缅甸景栋)、大银孔(今泰国景迈)、通镫川(今墨江县)、河普川(今江城县)、邛鹅川(今澜沧县)、茫乃道(今西双版纳)等 , 治所设在银生城 , 就是现在的景东县城(开南节度时设在景东县文井镇开南村) , 它的行政区域包括今天的普洱市、西双版纳州全境、临沧市的部分地区以及越南、缅甸、泰国北部等地 , 银生城是唐时大理国滇西南的重镇 。
樊绰来到云南 , 从南诏都城太和城到了银生城 , 考察云南的历史地理和民族风俗 , 他徜徉在无量山哀牢山间、李仙江畔繁华的银生城里 , 走在繁茂的茶林里 , 看当地傣族、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采茶、制茶、饮茶 , 写下前文所述的那段文字 , 记录下了一段几乎让人忘却的历史 。
【“云南茶都”的历史发展】“茶出银生城界诸山” , 云南茶主要产于以银生城为中心的无量山、哀牢山等群山之中 , 这是樊绰行历南诏之后给云南大叶茶生产范围做的准确解释 。 “散收、无采造法” , 点明当地少数民族采制茶叶方法还十分简单 , 当时中原一带茶事鼎沸 , 采茶、制茶已十分讲究 。 陆羽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 茶之笋者 , 生烂石沃土 , 长四五寸 , 若薇蕨始抽 , 陵露采焉 , 茶之芽者 , 发于丛薄之上 , 有三枝、四枝、五枝者 , 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 其日有雨不采 , 晴有云不采” , 接着又说:“晴 , 采之 , 蒸之 , 捣之 , 拍之 , 焙之 , 穿之 , 封之 , 茶之干矣” , 饼茶的制作要经过采、蒸、拍、焙、穿、封七道工序 , 可谓制作精良 。 相比之下 , 樊绰认为银生茶确为“无采造法” 。 “蒙舍蛮以椒、姜、桂和烹而饮之” 。 “蒙舍蛮”是南诏少数民族的泛称 , 也是银生城的统治者 , 这种以椒、姜、桂一同烹煮的饮茶习俗倒是如今白族“三道茶”的始祖 。 当时长安一带的饮茶风尚却大相径庭 , 要先炙茶 , 然后碾茶罗茶 , 制成茶粉 , 才投入沸水中煎煮 。 水又有讲究:“山水上 , 江水中 , 井水下”(《茶经》) , 煎饮十分繁复 。 至于放姜、葱、薄荷之类 , 陆羽认为不过是“沟渠间弃水耳” , 是不堪一饮的 。 在银生城豪华的府邸里 , 当银生节度使传令婢女把一盏又香又麻又辣的醇茶倒进樊绰杯中 , 这位尊贵的客人不知该作何感想?
银生城之所以成为了滇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首先是取决于它的重要战略地位 , 银生往北可直通都城太和城 , 南可扼制西南诸夷 , 东西有无量山、哀牢山重山之险、三江之隔 , 实为战略咽喉之地 。 另外 , 据茶学专家和历史工作者的考证 , 更重要的是它是唐时云南茶的生产和集散转运中心 , 是云南历史上第一个茶都 。 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考证过 , 在《茶经评述》中说到:“银生城古址在今云南景东县 , 唐时南诏国的重镇 , 是与波斯、婆罗门等国进行贸易的地方 。 波斯即伊朗 , 婆罗门指古印度 。 茶叶把普洱、西双版纳、临沧这些“瘴疠之地”连在一起 , 把银生与大理紧紧连在一起 , 再和遥远的西藏、中原、国外连在了一起 。

推荐阅读